种世衡及种家将西北事迹考略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北宋自建国伊始,就饱受异族骚扰乃至被灭国的屈辱。其长期奉行的“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也抑制了武将群体的培育,但并没有影响北宋时期将门现象的涌现。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折家军、杨家将、岳家军等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为后人所称道。以种世衡为首的种家将虽然不像岳家军和杨家将那样家喻户晓,但是种家从种世衡于仁宗朝戍守西北开始(1041年),一直到靖康之变(1126年),京师失守,以其孙种师道抵御金人战死为止,父、子、孙三代共七人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为北宋王室出生入死,血染疆场,事迹可歌可泣,形成了北宋时期又一著名的将门世家。对于这一事实,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起居舍人王稽中之言最为中肯,他说:“臣每念国朝罕有世家;惟将家子能世其家,有曹彬之子玮,种世衡之子谔,谔之子师道,皆世为良将。近日将臣子弟,皆以武弁为耻。”这里首先指明种家乃将门世家,但王稽中也以“崇文抑武”宗旨之下人人“皆以武弁为耻”导致国朝罕有良将以御异族为憾,其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文章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先赘述种家三代人的简单生平,大致了解种家将在西北边疆捍卫朝廷安危的史实。一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祖籍河南洛阳人。《宋史》本传称其“尚气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叔父种放的恩荫而补为将作监主簿,始权知保定、武功(今咸阳)及泾阳三个城邑。后通判凤州,因权臣王蒙正构陷,流窦州,又徙知汝州。后得益于龙图阁直学士李紘及宋绶等人为其辩白升迁为卫尉寺丞,签书同州、鄜州判官。御边有功,累官至环庆路兵马钤辖。庆历年间,西北用兵,又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中高度评价种世衡曰:“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饷,善抚士卒,能得人死力。”世衡三子种古、种谔、种诊皆具备将才,被当时关中号为“三种”。种古(又作诂),字大质,世衡长子。自小仰慕叔祖种放为人,不事科举,时人称为“小隐君”。后因其父世衡之功被朝廷録为天兴尉,累官至泾原路都监,历知元宁、鄜、隰诸州,抵御羌戎有功。宋神宗召对后迁为通事舍人,并因此赐官其三弟种诊,《宋史》本传对其评价为“明达孝义”,卒年七十。种谔(1017-1083),字子正,种古弟。以父任荐知青涧城,招降嵬名山,遂长驱追击,城绥州。后以功累迁凤州团练使,元丰六年(1083)卒于延州,年五十七。《宋史》评价曰:“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喜功开釁,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种诊,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1064)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环庆路都监。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环州,与兄种古进击环州羌族。元丰四年,知镇戎军。六年,充永兴军路兵马都钤辖。种谊,字寿翁,生卒年不详。为世衡幼子,以战功累官西京使,熙宁(1068—1077)年间任高遵裕部下偏将,元祐(1086—1093)中知岷州,一战擒获了鬼章,徙知鄜州。时值西夏进攻延州,种谊率军迎击,西夏军不战而退,官至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种朴,种谔之子,以父任昌州刺史,徙河州,蕃部阿章叛,帅使出讨,时朴至州才二日,以贼峰方锐,时值隆冬盛寒,欲姑徐之,无奈主帅檄令六七至,不得已出兵,遇伏兵力战而死。种师中(1059—1126),字端孺。世衡孙,宋徽宗朝人,历官河北制置使,《本传》称其老成持重,为当时名将。靖康元年,金人内侵,朝廷不听师中建议,并一味督促出战,后力战而死,谥号壮愍。种师道(1051—1126),字彝叔,初名建中,世衡孙。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有谋。靖康中金人南下,时师道春秋已高,天下称为“老种”。师道将援兵,至关入对,为战守计,人心以安。钦宗终因其年事已高,后虽听从御史中丞许翰奏言“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加检校少师,进太尉,节制镇洮军,并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但并无实权,其言亦不能尽用。靖康元年十月以病卒,享年七十六。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二种家将三代人的历史事迹,主要围绕与西夏、辽、金三个政权的斗争过程中建立。本文根据《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其他史书记载,大致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修城筑砦(一作寨),巩固边防第一,修复青涧城。庆历年间,西夏李元昊开始大举进攻北宋边界,扰民甚盛。时任鄜州判官种世衡建言修复延州之北战略要地故宽州,即今青涧城。种世衡力陈修复宽州“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 青涧是西夏南进必经地之一,时任陕西经略范仲淹对之极力赞同,于是“世衡且战且城之”。又因青涧地势险峻下面多石无水,恐难以长久驻守,世衡下令凿地挖泉,“百五十尺始至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番,酬百钱,卒得泉以济。城成,赐名青涧”。青涧对后来北宋北上夺取绥州、占领无定河流域米脂、横山等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庆历二年,范仲淹巡边至环州,知种世衡深得羌民服膺,上奏朝廷徙世衡知环州镇抚。第二,修筑细腰城。细腰介于西夏和宋环庆路之间。居住其间的属羌有敏珠尔、密藏、康诺三个部族,素来强大,其族之北有二川可以交通西夏。庆历四年,为防止三族与西夏私交,范仲淹决定在环州和原州之间修筑城池切断他们往来的路线,于是命世衡和知原州蒋偕修复古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日起兵,会偕于细腰,使甲士昼夜筑城。”修筑期间,世衡先遣人以计款待羌人,使之不争,又召三族酋长进行犒劳,晓谕他们筑此城为其御寇。密藏等三族猝不及防,又无外援,遂服从。“城成而世衡卒。”(二)通过屯田招徕蕃部《宋史·赵禼传》云:“鄜延地皆荒瘠,占田者不出租赋,依为藩蔽。宝元用兵后,凋耗殆尽,其旷土为诸酋所有。”道路险阻“内地移粟于边”,百姓不堪其苦,遂“以辇僦为病”。因此,军粮供应成为宋朝鸡肋。陕北乃至广大西北地区,自古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气候苦寒。鉴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秦汉以降这里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时各藩镇主要靠内地调运物资解决均需。如何解决物资供应也成为宋代主要难题,于是世衡主张利用士兵屯田来缓减朝廷压力。种世衡营建青涧城后,号召兵民屯田以求自给,共开垦土地2000顷。同时为了繁荣当地经济,又招募商贾,给人民“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这一经验后被范仲淹很快被推广到西北其他各地。种世衡长子种古在抵御羌人进犯同时,不仅屡立战功,而且在镇戎(今宁夏固原北)北面筑城占领要地,寸土必争,其本传云“民有损直鬻田于熟羌以避役者,古按其状,得良田三千顷,丁四千,悉刺为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