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纷纷“脱壳” 重仓“壳股”还是不是门好生意?
今年4、5月,曾经高位空仓、躲过股灾的神州牧基金掌门人辛宇,也表示战略性看好壳资源机会,一次性买入40到60只壳股,据介绍,这些公司大多低位买入、配置分散,包括钱江生化(9.800, 0.00, 0.00%)、金健米业(7.020, -0.17, -2.36%)、科林环保、赛象科技(8.030,-0.01, -0.12%)等。
记者发现,部分私募买入的壳股涨幅惊人。鼎泰新材宣布顺丰借壳后,拉出十余个涨停板,如今涨幅超过272%;科恒股份公告收购浩能科技90%股权,复牌至今涨幅达139%;新海股份宣布被韵达快递借壳后,出现多个涨停板,复牌至今涨幅高达176%。
与此同时,一些“举牌基金”业绩领先,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中,广东新价值投资罗伟广管理的卓泰阳光举牌1号、阳光举牌1号,截至9月9日,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61.59%、60.31%,两只产品在今年8月业绩出现爆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创势翔投资由于踩雷欣泰电气,相关产品折损严重,旗下鼎盛对冲基金、悦翔盛世基金、鼎盛对冲3期基金等净值不再更新,一直停留在0.9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有0.7元左右。还有一些私募买入的壳股迟迟没有表现,加上监管趋严,导致私募产品业绩至今没有太大起色,受到投资者质疑。
私募“炒壳”生变
背后面临多重压力
从大张旗鼓举牌、买入壳股票,到如今择机退出,私募对壳股票的热情有所冷却,同时他们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多不愿再提及壳股、变得越来越低调,其背后有哪些原因?记者采访了多位私募人士,他们认为,监管上的变化是关键因素,尤其在6月新的重组办法公布后;同时,举牌、炒壳的私募在舆论上偏负面,客户质疑,让他们备受压力;还有迟迟没有等到优秀资产的注入,也使前途变得十分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