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生:中国资本市场更需要万科还是宝能?
以1978年到2012年为横轴, 设定国家发展和改革指数坐标,推导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政策变迁规律,构成CCVI政策风险指数的曲线图系。其中,资本市场的出现,是这一指数的重要指标。而2013年到2023年,则是中国发展风险的集中爆发阶段。因此,在2013年之后,是为之前即1978-2012积累风险的化解或“买单”期的开始。
“万科事件”与这一风险因素的比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特定的风险化解或“买单”的阶段,任何暴露或发生的大小事件,都会触及到1978-2012国家发展和改革指数的政策风险根源。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几近同时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孔雀开屏时刻,由此向世界展现花团锦簇、竭尽炫目的中国发展奇观。万科,毫无疑问是这一孔雀尾屏上的一根羽毛。任何一根羽毛的折损,都可能暴露孔雀开屏背后的真正现实。
本文即以多个维度,管窥中国资本市场这之开屏孔雀的背后。
维度一:万科事件的隐形信号或功能性取向:谁的资本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这个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了解或确认这一点,即使所谓国际多么著名的经济学者。因此,才会出现诸多认识错乱和误区。
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为了融资,其次是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再其次是公司治理等等,中国资本市场同样具备这一“本质”。但是,这个资本市场为谁融资?换言之,即为谁服务,则往往被忽略。
这需要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缘起简述。首先,中国资本市场之所以获得高层支持,深沪两大交易所应运而生,之“运”在于经过1978-1991国有企业改革几经折腾,正处于焦头烂额之时,核心即是再继续改革下去已经难以为继,国家财政不足以支付如此改革的成本,必须找到突破口,即如何将国有企业在泥足深陷的困境中金蝉脱壳。
资本市场即上市圈钱,而且是可以源源不断,无疑是一“良策”。千万不要以为那时中国国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已经具备了普遍意义的市场认知。否则,就不会出现当年“姓资姓社”的荒谬争论。正因为没有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化解国企困境,只能被迫接受资本市场的推进。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投机,并无战略上的深谋远虑。于是,世界上也只有中国,在根本不具备发行股票的基础上,先预设证券交易所,然后再按照上市标准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使之适用于可以上市圈钱的普适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