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真的强过一个中国石化和两个中国中车?
我们小结如下,中国石化重回盈利巅峰,可能确实很需要油价方面进行配合,而当前的主流投资逻辑往往多是制约因素,另外判断油价对证券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这也构成了坚定看涨中国石化的部分障碍。
三、中国中车盈利重新增长还看城市轨交,弹性部分要看海外高铁市场
2015年中国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后,公司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中车在高铁等技术上的实力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
中国中车以轨道交通设备为核心,目前主要业务拆分为高铁动车组、地铁及城轨、货运及普通列车三部分。伴随着中国高铁前期的快速建设,中国中车在2013-2015年迎来短期销量和业绩的高峰,2016年随着高铁建设和铁总动车组招标数量的下降,中国中车盈利出现阶段性停滞。
从估值和盈利预测角度看中国中车。近期中铁总高铁招标开始恢复,以及城市地铁逐渐进入建设高峰期从而带来增量,2018年中车业绩将一改停滞不前局面,有望实现10%以上的增长。当前中车静态估值30X市盈率(TTM),预测估值2017PE为26X,2018PE有望降至22X以内。
2016年底中国高铁里程数2.2万公里,根据十三五规划乃至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未来每年2000公里的建设里程是一个大众预期。中国的高铁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以2000公里/年计算,到2030年中国高铁里程数将达到5万公里。届时中国将不再是四横四纵,而是八横八纵,一张完整的基本高铁线路框架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每年2000公里的高铁新里程,对于整车提供商中车,只是一块业务的平稳延续。抛开高铁建设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在进入高峰期,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的都市圈、新的城市群,正在涌现。地铁、城铁这些快速交通工具将越来越普及,这将成为中车一块典型的业务增量。2017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35%,目前中车的收入结构中动车占比仍然较大(约为65%),地铁占比在15%左右。
中国中车的最大变量在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和中国中车在国际高铁市场中的竞争力。国内高铁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城市轨交市场高速增长,海外市场则待开拓。一旦打开且成趋势,中国中车这块业务的盈利增长可期:除了销售规模提升,中车在国内市场的成本定价模式切换至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定价模式,单车盈利将显著提升。
对股票投资而言,国内的高铁建设保障了公司业务的平稳,而地铁建设的高峰将拉动公司业务增长,如果海外高铁市场被充分打开,中国中车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将显著增强,对股票构成戴维斯双击。
但我们不能简单以市值论中国中车的企业价值,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技术突破、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如果我们的政府没有统筹考虑社会效益,那么我们不会那么快、也不会以当前如此低廉的成本,享受到高铁带给整个社会的便捷、高效、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