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解析经济核心问题:房价上涨拉大收入差距
因为出口反映了外需,为何在外需走强的情况下出口反而有所走弱呢?这恐怕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回升有关,主要体现为对7~8月以来美元的升值幅度较大。
出口增速反映的是外需的变化,而进口增速则反映了内需的变化。尽管8月份我国以美元计价进口同比较7月上升2.3个百分点至13.3%,连续8个月两位数高增长,但大宗商品进口却出现持续回落,与国内相关。如1~8月铁矿石和原油进口金额累计同比分别为44%和45%,较1~7月增速回落5.8和6.1个百分点,尽管从金额看增幅仍很大,但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上涨,进口量的同比增速分别只有10%左右和10%以下。
总体而言,这轮经济增速的趋稳,前期是在基建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双重刺激下得以实现,后期则通过供给侧的收缩来抑制经济增速进一步上行。2017年以来,欧美经济的复苏利好中国出口,外部需求的增加成为扩大供给的基础,但仍然难从根本上改变国内产能过剩的格局,因为此轮欧美经济的复苏力度不大。
而国内消费需求仍显不足,要增加消费需求,需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仅仅靠供给侧约束是不能带动需求的。
2016年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中位数低于人均增速

从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增速开始低于人均数,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中位数从去年上半年的8.4%降至7.0%,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9%,说明贫富差距延续2016年以来的趋势,继续扩大(2016年基尼系数上升至0.465,2015年为0.462)。
上述数据在现实中的具体反映,就是茅台价格涨了还供不应求,但白酒行业的总销量几乎为零增长,猪肉价格走势平缓。笔者曾经在2010年撰文说过,茅台价格是富人指数,猪肉价格是平民指数。与茅台相关的还有奢侈品行业的盈利和澳门博彩业的毛收入,2016年下半年起都出现了同步上升。
2009-2010年的那轮经济反弹,则是猪肉与茅台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与高收入群体的增速同步上升,这才能实现传导。
再举一个例子,前两年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智能坐便器)的特别多,不少人认为中国不缺乏需求,只是中国厂商提供不了这类高档产品。但事实情况却是中国生产马桶盖的厂商很多,且40%的马桶盖出口,是因为国内需求有限。据估计,国内智能马桶盖的普及率只有1%,而日本为76%、韩国接近50%。中国的问题在于,30%的家庭还没有用上有冲水设施的卫生厕所(国家统计局数据),更不用说马桶了。按我的估计,超过一半的家庭还没有用上马桶,这种基本消费品都还没有满足,说明国内中低收入群体的有效需求依然不足。
2017年高收入群体的可支配名义收入增速估计超过10%,但农民工的名义收入增速只有6.6%(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6年数据),这使得上中游生产资料价格很难向下游生活资料价格传导,最终导致上中游产品价格也出现下跌的结局。
周期波动取决于需求,而需求的能量要得以释放,必须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实现。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长期而艰辛的任务,无需求就无周期。
因此,政策的调控意图非常明晰:在实现稳增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稳中求进,而不是想让经济走V型,故所谓的新周期之说,依据并不充分。但反过来说,认为经济增速会持续回落的判断也有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