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解析经济核心问题:房价上涨拉大收入差距
限产对于需求的抑制作用不容低估
不妨将采矿业与制造业的33个行业划分为上中下游,并分别观察它们的去库存情况。可以看到,受到供给侧改革限制的中上游行业,明显以产成品去库存为主;下游消费业的原材料去库存现象更为显著,在15个行业中,发生原材料去库存的达到11个。
好在目前下游消费业的产成品仍以回补为主,说明原材料供应短缺的现象暂时还没有影响到下游生产,需求仍然在平稳回升中。
因此,从2016下半年到2017年第一季度,库存回补曾为经济带来相当一部分的增量需求,但进入2017年第二季度,虽需求依然不弱,供给却一再收缩,导致库存想补但补不起来,在政策的干扰下,常用的库存阶段判断指标失效,企业提前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在产量继续受限的情形下,很难想象需求会实现无约束的高增长。
消费增速创半年新低——居民加杠杆不利消费
8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3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创下半年来的新低。从消费的分项看,汽车消费增速比2016年大幅回落,这与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取消有关,而且,家电、家具、建材等与房地产销售相关度高行业的产品销量,也随着下半年房地产销量增幅的下降,增速出现回落。
尽管网上消费的增速保持接近30%的高增长,但它对传统消费模式有一定的替代性,并不能看成消费的新增量。此外,从国家统计局支出法计算的GDP中,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占到63%,似乎表明消费的占比越来越大,但实际上却主要反映了投资的效率越来越低。
导致消费增速回落的原因很多,除了基数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增速自然回落外,还与居民加杠杆投资房产抑制消费有关。尽管居民新增房贷规模比2016年略有下降,但1~8月新增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达到1.28万亿元,比2016年全年8000多亿元的规模又大幅增加了。
但消费贷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消费规模的相应增长,说明消费贷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房贷,房贷规模越大,居民的还本付息成本就越高,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越低。
不过,由于不少服务消费并未纳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范围内,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应该是显著上升的。
此外,从1~7月的消费结构看,中低端消费增速低,而高端消费增长依然迅猛,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份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为8%,但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量同比增长18.6%,增速比上月增加0.9个百分点。
又如,2017年白酒的总体销量预计接近零增长,但茅台的销量增速预计为17%。这反映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速下降,有效需求不足。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增速只有6.1%,低于GDP增速。
出口增速回落——关注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2017年以来,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中国出口也一改前两年负增长的态势,上半年出现了增速达到两位数的良好势头。根据我们的估算,今年上半年6.9%的GDP增速中,出口贡献了0.3个百分点,而去年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是负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今年如果没有外需的强劲复苏,那么,经济增速依然还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