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化妆道具奢华 西汉口红2000年后仍鲜艳
来源:新浪四川 发布时间:2017-03-13 18:38:36
张骞带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都督夫人礼佛图》引领唐妆时尚。(摄影:吕甲)
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孟浩然的《春情》诗写道“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敦煌曲子词·竹枝子》记载“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由此可见,女孩子们高兴了才施红粉,忧愁的时候可懒得化妆。
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但这还不算最夸张,诗人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宫女只是洗把脸就把整盆水染成了红泥浆,这得浪费多少胭脂和水啊。

第三步:
画黛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甚至还有“张敞画眉”这样的闺房轶事。话说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憾,张敞每日为妻子画眉,形容伉俪情深。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