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牛奶比矿泉水便宜 中国奶业陷危局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6-09-28 15:12:56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大包粉进口冲击很大,但矛盾并非完全在大包粉上,过剩更多的还是消费需求减少所导致。而这一说法也和宋亮的看法一致,他认为,目前国内消费力不足,传导至上游,才是加剧原奶危机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液态奶销售总量2738.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6%。但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5.1%,“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11.1%相比,增幅明显偏低。而国内各企业的增速,也在2015年明显放缓。

  从2014年开始,国内各乳企纷纷加快产品升级,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企业都加大了在高端产品的布局和营销力度。蒙牛乳业2015年年报中表示,中国乳品消费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高端常温奶、酸奶等整体高于行业水平,而进口乳品的增加也刺激了国内各大乳企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

  王丁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为了配合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确保企业收入和利润,国内乳企加码高价高端产品,而原本消耗大量原奶的大众产品总量被缩减,这也导致了原奶需求的减少。部分乳企为了体现产品高端,将生产基地转向国外,实际上也减少了国内原奶的使用。

  年报显示,2015年蒙牛乳业收入490亿元,较上年减少2%,毛利154亿元,减少0.4%,相比2014年15.4%和44.1%的高速增长明显放缓,但高端产品特仑苏、纯甄等销售表现良好。另一乳企巨头伊利股份(600887.SH)公告中显示,其“金典”、“安慕希”等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近5%。

  原生态牧业旗下某万头牧场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2014年开始,蒙牛等大客户不断减少合约中的收奶总量,陆陆续续累计超过10%,但具体原因并未透露。

  突围之路

  根据专业乳业网站荷斯坦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国内的生鲜乳收购价格与国外价格走势已非常接近。而在此轮经济周期中,国外的奶价远低于中国,在价格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王丁棉告诉记者,根据对国内两大乳企收奶价格调查,在3.8~4元/公斤,远高于全球平均价格2.69元/公斤。尤其是2010年之后,国内学习欧美建立万头牧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推高了我国的养殖成本。这些超大型规模化牧场已经逼近了畜牧业的规模极限,由于投资过大,环保成本和运营成本很高,导致了规模不经济,反而成为引发原奶危机的一个因素。

  据业内估算,成熟的大型牧场的生产成本是3.5元/公斤,而当前规模牧场3.8元/公斤的平均收购价格,已经对于近年来新建的大牧场形成压力。有消息称,国内已有多家大型牧场正在寻找接盘者,即使它们是在2013年之后才新建的。

  “如果说2014年主要是中小养殖户亏损退出,而2015年之后,就轮到大型规模化牧场面临困境。”根据宋亮提供的数字,2004到2016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建设中大型规模、大型规模上的投资总额超过1400亿,他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保护政策,如果这样低价的情况再持续两年,大型牧场连续亏损,中国乳业的基础就会损失殆尽。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奶牛养殖的最大问题就是奶价不具国际竞争力,国内部分企业选择在国外收购牧场或控制奶源,国内落后的畜牧业是否还有必要保护。宋亮表示,国际化一定是以本国产品的安全为基础,否则未来就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如果我们的奶牛养殖企业倒下了,一旦外资掌控了我国的原奶命脉,之后一定会把产品用最高利润卖到中国。而对于‘出海’的乳品企业而言,国内供应安全,才能保证其海外扩张的安全性,这是制衡战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