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垃圾偷倒事件”折射上海垃圾处理困局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09-25 20:13:53
生地变成熟地。比如一个农田里有稻田、鱼塘和洼地,把好的渣土运过去将场地平整好,钱全部由上海有关单位出,场地全部平整好后好再交给对方。“这样一个补偿加联合开发的绿色机制,当地就更容易接受。”胥和生强调,“不能把装修废材料混进去,不能把有危险的土放进去。”胥和生认为,上海目前垃圾转运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要与当地环境治理、房地产发展结合。
“要用生地变熟地的方式,加上尽可能在上海市域内解决。”他透露,目前上海正在做的几个方案包括,第一是进一步扩大几个岛屿的填埋工程,第二是上海准备在郊区造5个郊野公园。“现在已陆续开工,对市民而言有一个好的休闲场所,同时又能够起到一定消纳作用”。
同济大学城市垃圾问题专家杜欢政教授认为,要妥善解决建筑废弃物产生的经济问题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政府补贴,第二个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即产生了建筑废弃物,要承担一定的处置费。“这两部分的钱都补贴给处理者,让处理者能够赚钱,这样废弃物处理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杜欢政称,目前上海市正在制定建筑垃圾处理的一套制度,现在还没有实施。而针对生活垃圾的相关政策目前已经存在,“要求已经很严格了,现在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杜欢政认为,垃圾处理应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力、NGO助推、公众参与”这样的一个系统工程。“要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找到利益相关点、平衡点,这个事情才能做下去,但现在全国基本没有建立这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