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省市企业工资指导线下调
林平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中国经济告别过去高速增长的阶段,企业工资指导线根据现实情况作出调整,也是一种新常态。
合理控制工资增长
作为企业综合成本中占比重较大的一块,合理控制企业工资增长,当前的另一层现实意义还在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负担。
多位企业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工成本约占企业综合成本50%-60%,并且过去数年间,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变化,企业工资成本持续走高,持续快速增长已成压力。
“过去几年,我们公司的工资年均涨幅为10%-15%,市场机制下,不涨招不到人,即便生意不好,厂家还是为留住员工相互比拼,所以越涨越高。”广东聚大智能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锡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从现在的经济形势看,合理涨幅应为10%以内。
张锡林还认为,政府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或能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参考标准,避免因企业争抢劳动力等因素而造成的工资过快增长,但关键还在于如何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而解决企业人工成本过高的根本在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事实上,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是重要任务之一。
稍早前国务院印发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也再次提出,合理控制人工成本上涨,要求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增长,以及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并且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权益。
今年以来,包括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和调整频率、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多项“降成本”举措在国家统筹下陆续推开。比如,作为劳动力最大市场的广东,其供给侧改革方案明确,该省近两年暂不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分析人士指出,企业工资指导线与最低基本工资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内在逻辑相通,互为补充,均为政府宏观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当前也均与“降成本”息息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从“建议”的角度,各地的企业工资指导线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指导。河北省人社厅表示,受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气污染治理影响,确因经济承受能力不足,不能安排工资增长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经济效益和经营状况合理调整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