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青年微信”开天窗“涉及的3篇文章都说了啥?
北京大学心理中心首届实习咨询师结业合影。
同学们遇到困扰时,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在中心现场预约,每学期可预约六次。之所以限制六次,一是因为六次是普遍的短程咨询方式,通常是一次评估,四次聚焦性地针对问题,一次咨询收尾,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有效地保障中心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六次不是严格的限制,若是特别危机,可以申请增加次数乃至于到无限次。尽可能有效地帮助到同学是中心工作的原则。
由于人们常常因心理问题具有病耻感,担忧别人知道后会对自己有异样的想法。中心的保密性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看来,中心的保密工作做的可谓相对不错。
咨询开始前,心理中心会与同学签订保密协议,除非是发现同学有自杀倾向或者攻击他人的危险性咨询师可能会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突破保密原则外,中心会严格将咨询内容保密。而即使是有自杀或者攻击伤害他人可能这样必须突破保密协议的情况,中心也会把知情人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一般就只有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的院系党委副书记知道。”
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A表示自己很信任中心的保密性,在咨询开始前,中心与她签订了保密协议。之后,她参与了中心组织的一个集体活动,“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说一说在学校里遇到的问题。”而这个活动的负责老师就是她曾经的咨询师,但是,直到A坦言自己其实做过咨询,那位老师就是她曾经的咨询师,咨询师才说:“嗯对,我记得你。”其实老师记得她,但却会为了保密协议而装作全然不记得的模样。
历史学系本科生B和医学部本科生C的经历也证明了中心的保密性,他们曾因在新生入学心理测试中表现出有心理问题的倾向而被中心请到中心进一步评估,但至今院系教务乃至身边的同学均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经历。
有同学仍会担心,自己若坦诚以告,会不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对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但对此,徐凯文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可以负责地说,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因为心理问题影响保研,就业,出国等,相反我们会尽其所能帮助同学,提供资源解决其现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