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上学难:非京籍儿童北京念书需办28个证
当然,他们选择离北京不算太近的衡水,几乎都有着更务实的考虑。他们愿意相信,舍弃朝夕相处的陪伴,让孩子在高考成绩负有盛名的衡水上学,“今后高考上不吃亏”。这是他们最大的希望,也几乎是唯一的安慰。
——孩子被迫回老家上学,造成家家庭离散
由于在京入学门槛太高,许多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子女教育,不得不离开北京,带着孩子回家上学。也有一些孩子到上学年龄后,被迫离开在京打工的父母,独自回到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的王女士因为夫妻双方的“社保”不合格,已经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由于一直在京争取孩子入学,回到老家却发现错过了当地学校的报名时间,“只能再上学前班,明年再上一年级”。
小红门乡的家长沈女士带着大女儿和小儿子,一起回到了河北沧州的老家。据沈女士介绍,小儿子今年“幼升小”,但是入学却未能通过审核,不得不回到农村老家上学,但是她的母亲有肾结石,婆婆身体也一直不好,只能自己回家照顾孩子上学,“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但我就变成留守妇女了”。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平等受教育权
流动儿童的教育难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诸多社会管理方式交错影响下的教育表征。在城镇化进程中,这种不公平的教育待遇,会对数以千万计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造成不小的影响。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特大城市管理者担心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会形成“洼地”效应,与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目标相悖。但他认为,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是对劳动力最基本的权益保障,控制人口规模不应该忽略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烨指出,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与流动,带来了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压力。发达国家大多是通过法律政策的创新和实践,来形成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的制度化管理。
据介绍,美国推行的是“流动学生教育计划”。40多年来,这个由联邦政府强力介入并推行的政策成效显著。该法案搭建了一个确保流动儿童在跨州或跨地区迁移时免受学校课程设置、学籍、成绩标准等方面不公正待遇的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