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铁路合作再生变故 铁总称双方仍有协商余地
泰国方面表示,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的分担以及中国对泰国融资条件上未能达成妥协。阿空谈到希望中国提供“考虑中泰关系的友好利率”,另外泰国对曼谷—呵叻段铁路的估计造价为1700亿泰铢,而中方的造价评估为1900亿泰铢。在此前的谈判中,中国方面认为,向泰方提供2.5%美元的贷款利率已经表现出非常大的诚意,但泰国方面则希望将贷款利率争取到2%。
一波三折原因何在
事实上,中泰铁路合作已经经历了一波三折。
2013年10月,李克强在泰国访问期间亲自推销中国高铁,之后,中方与时任泰国总理英拉签署了被称为“高铁换大米”的协议。之后因为泰国政局变动,英拉政府下台,中泰高铁项目也被搁置。直到2015年初,泰国军政府又重新开始考虑中泰铁路合作,但合作项目由高铁变成普通铁路。
2015年双方开启谈判进程后,政府层面已经召开了九轮协商会议,曾前后4次传出“即将开工”、某天“将举行开工典礼”等消息,但实际上开工日期却一再推迟。尽管中泰高层一直在积极推动,但双方在项目融资问题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在3月24日博鳌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昨天与泰国总理会谈时谈到中泰铁路争取5月正式开工”。
岂料,3月25日,泰方就突然宣布,选择自己为该项目筹措资金,不再谋求中国的资金支持,开工日期可能会推迟到年底。
事实上,中泰铁路是中国倡导的泛亚铁路网的重要一部分。双方协商之时,之所以把铁路最北端确定在廊开,而不是泰国北方第二大城市清迈,就是为了使这条铁路能够从廊开出境,经老挝最终连通中国的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