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部分地方强推拆村并居 新农村社区现二次空心化
“如果推倒了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增加了复垦耕地,那么城镇就可以相应地获得国有建设用地。”郑州大学一位城镇化研究专家分析说,对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而言,这等于多获得了征地指标,多卖钱,多获得土地财政收益,还可以不突破中央规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他还透露说:“前几年省里大力推这个事,虽然有些反对意见,认为应该依托产业搞农村社区建设,但不少地市都是‘建了再说’,先让农民上楼。”
据介绍,为了借助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政策用于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少地方违背农民意愿,采取定指标、下任务、搞运动等方式来强制推进“拆村并居”,“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措施应运而生,而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做法时有发生。
4年过去,一些地方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开建新型农村社区,导致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甚至出现了“住着楼房烧着地锅”的现象,最终形成农村的“二次空心化”。
针对社区建设中的“空城计”、“烂尾楼”现象,河南省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纠偏”行动。该省农村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4年经过全省范围摸底调查后明确提出:已经开建的要尽快完工,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建好的要完善公共设施,确保农户搬迁;尚未开工的则要重新论证,在城镇规划区外不允许再建新型农村社区。
“在用地指标不增加的情况下,让农民自发上楼,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延伸,这个思路是好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暨南大学管理学博士刘登顺认为,无论撤村并点还是兴建新社区,地方政府都应该首先保障农民权益,着眼村民上楼后“生活方便不方便,能不能充分就业,有没有收入来源”等具体问题,在积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以产业转型推动实现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闵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