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却需举债怪象 18省财政存量资金共超万亿
财政存量资金规模有多大?造成资金沉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盘活?
审计署28日披露的《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回应了这些问题。
报告称,至2014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分析称,1.19万亿元的财政存量资金量大,但并不意味着这笔钱都能拿来用,因为一部分钱有指定用途,只是还未花掉而已。
从审计情况来看,各级财政均有大量资金结存未用,原因是由于相关规定未及时修改、统筹管理力度不够。
有钱却需举债的怪象
所谓财政存量资金,简单说就是收到的钱中还没花出去的部分,或者已经列入预算用途有了归属,但最终没能花出去的钱。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从审计情况看,一方面一些领域和地区的财政存量资金较多,另一方面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不得不依靠举债投入,反映出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不够。
造成上述财政有钱却不能花,只能通过举债借钱的怪象原因多种多样,排在首位的是“预算中专项用途的收入比较多,按现行管理办法不能统筹安排”,上述负责人称。
地方财政人士通常用“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来形容专款专用带来的弊端。
目前,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具有专项用途的收入主要有车辆购置税、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按照现行规定,这些专项收入只能用于指定用途、不能统筹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绩效。
上述负责人称,现实中,专项收入实现的年度收入与其对应的用途需求规模并不一致,往往导致部分专项收入资金大量结存、闲置,而一些重点领域和大量建设项目却面临资金需求不能满足、无钱开工的情况。
比如,此次审计发现,去年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但有专项用途的收入有6257.25亿元(占9.7%),如车辆购置税收入连年结转,在不断扩大支出范围的情况下,年底仍结转39.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