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企高管薪酬 “旱涝保收”还是“烫手山芋”
降薪之风骤起。
国企负责人也有委屈。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我的企业观》一书中表示,社会上对国企领导人的看法常常并不客观。实际上,除个别从政府调入的干部保留了相应的行政级别外,大多数国企领导人既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享受市场化待遇。他们工作时兢兢业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和责任,退休后领取社保养老金,去医院看病也要排队挂号。
“国企领导干部的收入也没有多高,不是‘旱涝保收’。国企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层的薪酬都是根据业绩情况浮动的,业绩不好薪水也会跟着降。许多人认为国企领导人的收入可以和公务员比,但我觉得,企业不是行政单位而是经营单位,收入应该和市场比,国企领导干部的收入比外资、民企管理层的收入要少得多。这些年来,随着国企人员薪酬制度的改革,国企领导干部的收入有明显提高,但仍然无法与外企或民企管理者的收入相比,而且一旦退休还有可能面临老无所依的生活窘境。”他说。
2013年,宋志平去法国调研公司治理时,曾问过法国国资局官员:“在法国有没有对国企和国企领导人效率低下的批评?舆论压力大不大?”法国人回答说,“法国国企的社会认可度很高,对消费者来讲是质量和安全的象征,在国企工作待遇好且稳定。”
国企负责人中也有把市场薪酬当成“烫手山芋”的。曾主掌中海油的傅成玉说过,“2001年,我在中海油的董事酬金超过300万港币,后来涨到800多万,个人一年期权收益就超过1000万港币。这是企业董事会和财政部都批准的合理收入,但这个钱没法拿。你拿了这个钱,就带不了整支队伍,影响企业效率。”
好老板就是伙计赚钱多,给的多;伙计赚钱少,给的少
尽管政策更替、莫衷一是,但共识在渐渐清晰。无论是当年的涨薪,还是当下的限薪;无论是社会的不满,还是国企负责人的委屈,皆归于一个框架:凭本事吃饭,多劳才能多得。这在民企不是问题,在国外也不是事儿,但在国企却要复杂得多,因为国企本身的情况很复杂,既有公益性的企业,也有竞争性的集团,不一而足。
李荣融曾说,“好老板就是伙计赚钱多,就要给他多,伙计赚钱少,给他也要少,完不成指标的就让伙计走人。”这对于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国企是可行的,但对一些垄断性企业就不合适了——即使大众不议论,企业也不服气。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说,给国企负责人薪酬定价不能一刀切,首先要对国企进行分类,否则,就会发生“高也不是低也不对”的情况。怎么分?公益性和垄断性企业,接受政府补贴,管理层由行政任命,可参照公务员待遇,该限薪的限;而竞争性行业,国企管理层实行市场化聘任,原来的竞争性行业国企高管自然解除行政级别,重新竞聘上岗,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让市场去发现价值,该高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