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经济财政金融

信用总量:全社会资金的规模和流向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27 22:08:04


新闻配图

全社会的“钱从哪来、钱到哪去”?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和关注的一个话题。

由于传统的广义货币(M2)统计中不包含银行理财等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统计,而以表外业务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业务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单靠M2来衡量全社会资金的规模已经不准确,因此,创设一个新的衡量指标,更全面反映社会资金的流动状况,成为市场和学界讨论的热点。

7月2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浙商银行共同发布《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报告,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及其研究团队创设了一个新的宏观金融指标——信用总量,来阐述全社会的“钱去哪来、钱到哪去”。

所谓信用总量,在金融部门的资产方,这一指标涵盖金融部门为包括政府、企业、居民在内的整个非金融部门创造的债务融资工具;在金融部门的负债方,这一指标则对应着银行的负债,也对应着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资产业务融资而发行的各种契约型或者准契约型金融工具。

“信用总量的指标比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可能会更全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后者并不包含政府部门的融资情况。”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称。 

整个社会的资金总规模已经远远超过M2余额:2009年,信用总量还只是M2的88%,而到2016年,信用总量已将相当于M2的1.2倍。换言之,社会中有20%的资金不在M2的统计范畴。根据信用总量这一指标,全社会资金的规模和流向就可以较为全面的呈现出来,而得出的一些现象甚至会让人大跌眼镜。

[1] [2] [3] [4] [5]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