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跨境并购十年:投后管理能力弱 成功案例极少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7-04-08 13:31:36
特别是亚洲买家,常常因收购而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比如说,相比欧洲的并购交易,市场普遍认为亚洲的并购交易能够创造更高价值,因此股价涨幅更大。
整合难题
那么并购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要可控败因是没有做好投后整合。很多并购案例中,中国买家都迟迟不愿在交割后主持大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并没有比其他买家支付更高的溢价。去年,中国买家支付的平均溢价是25%,而全球跨境交易的平均溢价则是32%。虽然低于均值,但溢价必须要求协同效应,只有积极开展投后管理,才可能实现协同效应。这一点是中国企业的挑战。
2010年至今,多数中国企业管理跨境资产的能力非常有限。一些具备跨境经验的中方高管能力又往往局限于销售和采购领域。拥有丰富跨境业务运营经验的人才极少,在薪资标准偏低的国企就更少。除了需要跨境运营经验,管理者还必须熟悉收购标的所在国的语言和商业文化。
下一步怎么走?
中国企业跨境投资仍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十年的投资额将会翻几番。2015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额占GDP的0.9%,而美国为1.3%,欧盟国家为2.0%。另外,美国企业和欧盟企业的投资金额(按美元计)分别是中国企业的2.4倍和3.2倍。
在2015年,中国企业在国内的收购额高达6120亿美元。如今,中国企业正处于长期增长的开端,过去十年的成功与失败都应被视作宝贵经验。
十年跨境并购史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决策正确,更需要好运气,尤其不能忽视后者。如果能源类并购早几年或者晚几年发生,很可能就会大获成功。然而,时机基本不可控,管理者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交易后的每一步行动,这才是他们应该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