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困局
大庆对主战场松辽盆地的开发迫切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熟悉的坳陷盆地转向不熟悉的断陷盆地,另一个是从单纯开采原油转向油气并举。大庆油田在坳陷勘探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天然气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断陷勘探上和兄弟油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大庆油田的海-塔盆地和华北油田的二连盆地,大庆油田的汤原-方正断陷与吉林油田的岔路河-鹿乡-莫里青断陷分别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始勘探的时间也差不多。但大庆油田在这些地区勘探储量,投入生产的时间却比友邻的华北油田和吉林油田晚很多(例如,海-塔盆地与二连盆地获得第一口工业油流井的年份近似,但后者建成百万吨产能的年份却比大庆早近20年)。
查全衡指出,在如此长的作业时间内,基本可忽略运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勘探能力上的差距。
战略失策
除欠缺开采能力外,大庆资源开发战略上的失策也是导致危机的因素之一。
大庆油田认识到了油田产量必然呈现递减态势这一规律,但似乎有意忽略了另一规律,随着勘探工作的加强,全世界都是先找到富集高产的油气藏,越往后资源的品位就越差。“大庆习惯了只吃肥肉,等肥肉吃完了该吃粗粮时,大庆各方面准备不够。”查全衡评价说。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代表和旗帜,大庆背负着中石油和政府交给的产量指标压力。1976年,大庆油田首次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目标,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此后连续27年,大庆油田实现稳产5000万吨以上,此后又连续12年稳产4000万吨以上,原油产量、纳税和采收率皆保持着全国第一的纪录。
但指标压力也有负面作用。大庆既然要完成年产4000万吨的指标,本来应当从白垩系油气层的长垣(构造)向外走,去开发四周低品位的油气资源。但当周边的“粗粮”久攻不下又面临指标压力时,大庆就又缩回到长垣(构造)中,因为长垣(构造)体积很大,坚持精耕细作即可提高产量,完成指标。
正是对长垣(构造)的依赖,使大庆的资源开发战略视野过窄,这将限制大庆的长远发展——如果一头扎在长垣(构造)中不出来,则必然陷入资源枯竭的命运。因此,大庆应当做一比较,即:继续对长垣(构造)精耕细作,将资源吃光榨净的成本与向外探索的成本孰高孰低,然后作出选择。
继续在长垣内利用各种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将构造内资源吃光榨净的做法成本显然不低。据崔宝文介绍,大庆油田2014年的自然衰减率、综合递减率创近年来最高水平,长垣(构造)经过50多年的精耕细作已越来越难以增产,目前三次采油(通过注入化学物质来提高采收率)的产量已连续13年保持在1000万吨/年以上。
同时,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采收率更高的三元驱采油技术,其收益可比通常的水驱采油提高20%,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大庆油田主导开发技术。但该技术成本很高,且从1987年开始研发到2014年实现工业化推广,耗时长达27年。而同时在研究中的二氧化碳驱油、微生物驱油等技术尚远未到商业化运用阶段。
即使开采成本不断提升,查全衡指出,大庆在长垣中的精耕细作仍更加顺手——各种设备、人员、经验、knowhow等都是现成的,可顺着惯性继续干下去。如果向长垣(构造)外突围,则上述方面都需要新的准备,现有的条件和经验完全无法满足,这将产生巨大成本。从长期来看,长垣(构造)资源终究有限,产量目前已严重衰减,大庆走出长垣只是时间问题。但大庆在战略上不够重视,对外部的勘探开采着手太晚。
美国著名石油勘探专家P.A.笛克曾说过,在一个老油区运用老思想很少能发现大量石油,在过去的年代里,有时,我们曾经认为无油可找,但实际上,我们是缺少新的思路而已。
一个油区是要经过百年以上的艰苦努力,在一个领域实现突破,再突破第二个领域,储量产量都会往上升,但如停滞在一个领域就会枯竭。美国的石油资源很多年前就有权威专家喊出要枯竭,但在页岩革命之后却越产越多。
中国第三大油气区鄂尔多斯盆地也早在1907年就打出第一口探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真正进入快速增储上产阶段。渤海湾盆地已经开发60多年,仍不断有产量高峰。
因此,大庆油田资源远未枯竭,仅是在油气开发中遇到严重的瓶颈。
市场巨变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情况的根本逆转,是造成大庆危局的重要外因。国际油价自2014年下旬开始断崖式下跌,且至今处于低迷状态。OPEC及其他主要产油国为稳定油价进行的努力始终未有明显成效,油价至今在40美元-50美元/桶范围波动。
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指出,石油天然气是稀缺品的神话已被打破,尤其是现在全球油气产量增量超过消费增量,以石油为首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石油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带来的最大的常识性变化是,石油已变成一般商品,其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目前中央已将石油石化行业列入去产能行业。中国石油业界也已基本达成共识,即:随着全球石油供需的逆转和替代能源的发展,油价将长期维持在30美元-55美元/桶。
大庆面对的是全球石油供应商的竞争,并且中石油自身也会从全局来考虑是否加大大庆的开采力度。据挪威《上游报》(Upstream)报道,中石油正在对大庆进行战略调整,旨在一面逐步减少其国内钻井和生产活动,一面将其变成一个以服务为主的国际公司。该报道称,大庆油田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钻井设施已经闲置,因为中石油意识到,在国际油价始终在40美元/桶左右波动时,高成本的产量已经没有意义。
中石油集团新闻处表示对上述报道不予置评。但《财经》记者求证的中石油某上游子公司高层人士表示认同上述改革思路。该人士认为,当前油价压力的确巨大,所以尽管资源没有枯竭,但大庆本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不固守主业,进口一些价廉物美的原油来补充本身产量的衰减也是合理的。但不断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是前提,“因为国内国外是联动的,没有国内开采能力的提升,海外也是不行的”。
大庆油田前党委书记姜万春曾表示,大庆油田原油生产成本为45美元/桶,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美元/桶,但在当前低油价下经营形势也十分严峻。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前总工程师张抗对《财经》记者表示,大庆油田有些油井的开采成本要高达70美元-80美元/桶,此前是用效益好的地方补效益差的地方,但油价大跌之后,全部没有了效益,以往的高产量反而成了“出血点”,所以油田整体陷入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