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管理之父 中山大学教授夏书章年近百岁仍执教鞭
夏书章
1947年,28岁的夏书章从哈佛大学学成归来,被中大力邀任教,成为学校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一晃大半个世纪,这位年近百岁的“中国MPA之父”依然鹤发童颜,不拄拐杖,慢慢踱步回学院,孜孜不倦地培养一届届博士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的夏书章并没有选择静享天伦之乐,而是积极延续自己的学术和社会生命。每年的中大学位授予仪式上,他在旁人的搀扶下,双手擎5公斤重的权杖,率主礼教授队伍庄严入场,场景令人深深动容。年龄之于他,只代表生命已走过的长度,他所追求的,恰恰是生命的宽度。
夏书章,1919年1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MPA之父,中国行政管理学界的泰斗。现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2006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第一次在亚洲颁发的“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
他1985年主编出版的《行政管理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关于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学术专著,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框架。此后,发起筹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著的著作30余本,发表论文约300篇。具代表性的有《行政学新论》《现代公共管理概论》和《〈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等。
少时求学“九死一生” 28岁当中大教授
1919年,夏书章出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命运似乎决心让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活化石”。中学期间夏书章曾两度辍学,饱受贫穷、战争、离乱,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兼学英语,终于如愿考上“国立中央大学”。
当时学校迁往重庆,为了上学,夏书章走上一条“九死一生,七十二拐”的求学路。他曾乔装“打工仔”登上轮船,当给烧木炭运输车加水的小工,一路拿着录取通知书不停乞求路费。头顶是呼啸而至的炸弹,脚下是不知何时能抵达象牙塔的漫漫长路,花了整整2个多月,他才抵达学期早已过了一半的学校,开始求知之旅。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当时大部分学子投向数理化,而深受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的夏书章却坚定不移选择政治学:“周恩来说,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深以为然。”
1943年大学毕业后,夏书章在学术上依然执着,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行政学学位。恰逢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招生,现场面试后,便留在哈佛求学。在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求学,让他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1946年,夏书章以毕业论文《中国战时地方政府》通过答辩,成为最早在国外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