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排行榜”: 花钱打榜职业刷单数据造假
对于这类评选网站,大品牌往往不屑一顾,急功近利的小微品牌却趋之若鹜。为了混淆视听、伪装权威,部分评奖和榜单首先会将行业内绕不开的大品牌纳入其中,余下的名额则成为了众多投机品牌之间金钱的角逐。一些资质不明的网站,还通过暗箱操作手法“自然生成”评选结果,之后再对评选过程冠以“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万能前缀,却对真正的评选标准语焉不详,对数据来源也讳莫如深。有的网站还将合作客户分为高级VIP会员和战略VIP会员,年费分别为数千元乃至数万元,一位“十佳服务专员”表示,“评选肯定会优先考虑和我们合作的客户。”
网上此类山寨评选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一些所谓的网络“十大品牌”评选已经成为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在利益驱动下,许多品牌排行榜未经严谨审慎的研究调查便粉墨登场,迷惑了人们的视线,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干预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消解了网络排行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花钱打榜 刷榜上位
“畅销榜”里水分大
进入电商网站,海量的商品信息和铺天盖地的商品广告,让人晕头转向,挑得头昏眼花。此时,能够快速筛选各类商品进而生成直观信息列表的“销售排行榜”,自然备受倚重。在许多消费者眼中,“畅销榜”代表着权威、口碑、性价比;而在某些电商平台方与商家看来,“畅销榜”则意味着高人气、高关注度——是变相广告天然的生存土壤。
“畅销榜”的商业寻租空间,使一些商家忽略了提高商品质量,而是一心“抄近道”,绞尽脑汁将自己的商品送上榜首。于是,“刷榜”“打榜”的非正常行为相继出现。而偏重眼球经济的图书、影音、游戏等文化领域,则成为“买榜”丑闻的重灾区。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曾专门就“买榜”和“书托”问题,对网上书店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一些出版社和书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利用内部员工回购图书制造畅销假象”,造成了电商网站上的畅销排行失实。部分出版商也坦承,由于竞争激烈,读者主要靠排行榜作为买书依据,“不买榜出版社就没法活”。
出版社和书商“买榜”,导致“畅销书排行榜”严重注水,大大损害了公信力和指引力,扰乱了相关市场的正常秩序。而消费者被虚假信息误导后,不但会降低购书体验,更会对其社会文化认知带来负面影响。
职业刷单 数据造假
“信誉榜”中藏水军
在网上生活分类信息与服务领域,情况也不比品牌榜与畅销榜乐观。想要在众商云集的网络平台准确地找到值得信赖的商铺,有时还需要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拥有多年网购经验的张慧慧告诉记者,“网上一些好评是刷的,差评有可能也是刷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仔细分辨”。
去年4月,一名网店店主为了打击竞争对手,雇人疯狂购买对方产品,“恶意刷单”1500 多次,最终触发电商平台自动处罚机制,造成对手蒙受损失 19 万余元。江苏南京雨花台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涉案网店店主等人被以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起诉。该案也是南京市网络“恶意刷单”第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