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曝GDP造假的大戏才刚刚上演
来源:智谷趋势 发布时间: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自去年1月份辽宁首度承认数据注水之后,今年一月,北方又有两个地区自爆家丑。据新华社消息,2018年1月3日,先是内蒙古带头披露,该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4成是假的,需要减去2900亿元的数值。相应的,2016年地方GDP也要因此砍掉一大块。8天后,天津市滨海新区蹦出来说,滨海新区2016年GDP也没有此前公布的一万亿那么多,实际数大概只有6654亿元,缩水约1/3。多年来,不少地方 GDP注水早已是“传说”中的秘密。它就像皇帝的新衣,人们都怀疑它有问题,但真正能揭穿它的,最权威的还是当事人自己。现在新年伊始就出来这些个重磅“真心话”,还真让人不太适应。其实,这反映出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残酷真相:在中国GDP总量飙升至80万亿的关口上,我们的地方政府缺钱,实在缺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央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正在悄悄发生偏移。2019年后,地方GDP将不再是各省市说了算,大家都要在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下参与核算。一句话,游戏的规则就要变了,留给地方政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01地方GDP的泡沫到底有多严重?我们来看一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与各省市自己公布的GDP加总之后的偏差:2012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5.76万亿元,凭空造出了一个广东(当年最高)2015 年超 4.6 万亿,凭空多出了一个浙江(当年第四)2016年超2.75万亿,相当于一个上海(当年第十一)这种天量的“误差”,过去我们基本不会把它归结为“泡沫”,而是说出现“误差”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技术上。虽然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跨地经营,有分公司,有子公司,这些下属机构的业务眼花缭乱,到底是“在地”还是“不在地”,有时候两个省市的口径不一,就会造成重复计算。人为上。是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个别地方官员具有注水的强烈动机。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有这种操纵的“能力”。熟悉体制运行的人知道,地方数据造假的手段无非两种:第一空转。比如,一笔财政资金入库后,通过假项目再支出,最后又入库回到原始位置上,来来回回都是这一笔资金,但是收入和支出都叠加了好几次,数据一下子就变漂亮了。这里头的手段有很多,想象力再丰富的编剧也写不出来。第二是虚增。去年财政部曾公开披露辽宁数据造假手法,在2011至2014年那段“辉煌”的岁月里,辽宁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通常而言,地方拿来虚增的税种都是全口径归地方的税种,而不是国税,这样就不用掏出真金白银交给中央。虽然这样做,地方政府也要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吹牛要上税”,在系统内凭空出现的财政收入,按照分税制有一部分需要交给中央和省里,上缴变多了;数据高报,会影响中央对地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导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减少,收入变小了。当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些都不是个事。从理论上讲,只要地方财政充裕,这个游戏可以无限运作下去。地方政府自主的钱袋子,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大头是税收;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头是土地出让金;以及各类举债,包括城投债、非标融资与委托贷款等。前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年百分之七八,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中央转移少点就少点呗,只要脸上好看,能撑得住。要是钱不够花了,卖几块地就是了。既能拉动GDP,还能充沛国库,一石二鸟。就算再不济,不是还能举债嘛。今天是这个城投公司贷款,明天是那个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融资,通过各种明里暗里的借债,还怕那些缺口填不上?这三个环节可谓环环相扣,有一个拎得住,整个大盘就不会掉链子。在过去那种高歌猛进的时代里,地方政府注水GDP的“能力”高得不要不要的。期待各地自动挤出水分,还可能搭上自己的仕途官声,难度无异于让一个开惯豪车的富二代扔下奔驰骑摩拜。但有一句老话怎么说的?假的就是假的。02进入新常态以后,整个大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很多地方都开始为钱袋子头疼了。家中无粮,自然很难打肿脸充胖子。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中国的经济走势换档中低速,跨入 L 型通道的一横,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碰上了缓速带。以前大手大脚花钱没问题,现在就成了毛病,得改。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看出31个省市自治区的“泳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