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折氏家族的“忠贞”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1]《宋史》卷253《折德扆传》,中华书局,1999年。[2]王昶《金石萃编》卷147《折克行神道碑》。[3]《旧五代史》卷125《折从阮传》,中华书局,1999年。等;乘胜沿汾河而下,攻陷隆州(今山西祁县东南),与宋太宗会师于太原城下。再次,折氏家族团结西北各族,共同忠于朝廷。在抗击西夏、契丹的同时,折氏以其特殊的“蕃官”身份招远抚来,对西北诸族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宋淳化四年(993),李继迁附辽叛宋,折御卿引兵征讨,召回银、夏诸州党项、羌族800。余帐。子河汉一战,折御卿名播遐迩,勒浪、鬼族等部族都请求内附。御卿领兵把他们迎入塞内,安置在府州以南。宋廷籍其丁壮,得精兵万余骑。景德元年(1004),折惟昌知府州,契丹言泥族拔黄碧300余帐也来归附。《折克行神道碑》碑阴,并列当时由折氏统辖的20多位大寨主的姓名,足以“见其控御边睡,铃辖蕃汉之遗制焉”。[1]折氏征战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他们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北宋西北防务也多有筹划。韩绛经制西北边事,曾采用折继祖之弟继世的建议,筑城以北临横山,直逼夏州。继世还曾向韩琦进攻守之计十余条。孙览筑城蔑芦,召折克行计议。克行为他筹划,不仅城堡如期完成,还攻入津庆、龙横川,歼敌3000余人。后来河东路筑八碧,以通哪延,折克行力主“以远者为先”。经过争论,最终还是采纳了克行的主张。折可适既是一员勇将,又是一位良臣。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灵武(今属宁夏)。宋徽宗就此征询他的意见。他认为:“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2]显示了他从长计议的战略家眼光。总之,在唐末到南宋初年极其复杂的守边御敌斗争中,折氏家族的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表现出舍身许国的感人精神和忠贞报国的高风亮节。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死于军中。至道元年(995)子河汉之战后,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3]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他的次子惟昌后知州事。大中祥符七年(1014),河东路运粮赴麟州,他抱病领兵为援。僚佐劝他暂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4]顶着风沙行军,卒于道中,也仅37岁。折氏家族的忠贞报国精神也被折太君带到了杨家将中。清光绪十年续修《岢岚州志》中的《节妇》卷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这一记载虽然有小说演义的成分,但基本史实不误,反映了折家将与杨家将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忠贞报国的高风亮节!……………………[1]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2]《宋史》卷253《折可适传》,中华书局,1999年。[3]《宋史》卷253《折御卿传》,中华书局,1999年。[4]毕沅《续资治通鉴》,“大中祥符七年”,中华书局,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