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弘扬爱国精神 增强国家观念

试论折氏家族的“忠贞”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
  [1]范祖禹:《帝学》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中华书局,2004年。
 
  今国家岁赠遗之,是资敌也……武臣无事之际,喜谈策略,及其赴敌,罕能成功。好勇无谋,盖其常耳。”[1]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撰写《崇儒术论》,认为国家理应尊崇,历代凡崇儒者则国运盛,凡抑文者则王业衰。本朝太祖、太宗“崇尚斯文”,才改变五代流俗。朕继承先帝遗业,“谨遵圣训,礼乐交举,儒术化成”。在宰相王旦的建议下,御撰《崇儒术论》被刻碑立于国子监。[2]王旦、孙何、欧阳修、钱若水、赵安仁等人,都强调武将的“忠贞”,要求武将读书,将武将培养成有“智谋”的人。王旦对真宗说:“太祖朝边臣横恣,或得一儒臣,稍振纪纲,便为称职。”[3]就把这个意思阐发了出来,后来欧阳修批评许怀德“武臣骄慢,亦自此而始,号令不行於下,纪纲遂坏於上”,[4]仍然看得很重。不过若说宋室为了维持纪纲,明知文人没有军事才能,也要起用他们参与军事,甘冒失败的危险而不顾,也说不过去。孙何所主张的是在“文儒之中,择有方略之士”;钱若水认为“盖先为完全之计,使不能胜,此善用兵者也。夫战守不同心,将不能料敌,重兵在外轻兵在内,则今之患也。陛下选智谋可以任边郡者,听召壮士以为部曲,……如是同心,将能料敌,则在外者皆轻兵”。[5]他主张用有智谋的人,而他没有指明是文人还是武人,总之他赞成用有智谋的人。赵安仁则说“盖儒学之将,则洞究存亡,深知成败。……求之当合,亦代不乏贤,太祖太宗亲选天下士,今存中外不啻数千人,其间知兵法可为将者,固有之矣”。[6]他们都主张用有方略、智谋之士为将,目的是防范武将万一不忠贞,会破坏“纪纲”,造成大祸,这也是以文臣代替武将统兵的主要原因。
  二、“忠贞”是折氏家族的政治追求
  唐代初年到北宋末年,折氏家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屏障西北,忠于朝廷,捍卫了中原发达的农耕文明,践行着儒家文化“忠贞”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折氏家族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代北,汉化程度很深。折家为羌族折掘氏后裔,云中(大同)旺族,《旧五代史·折从阮传》称折氏“代家云中”(今山西大同),是当地的一大世族。《折可适墓志铭》称,折氏“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这里所说的“后魏道武”,即两晋十六国时期北魏王朝的创始者鲜卑人拓跋珪。《折嗣祚神道碑》也称,折嗣祚“以魏孝文帝二十七代之孙也,世袭家声……”这里所说的魏孝文帝,便是北魏第六代皇帝,后来改为元氏的拓跋宏。由此可见,折氏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尽管这一家族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但直到北宋朝廷仍然以“蕃官”视之,将官们也习称折氏统领的军队为“蕃兵”。《金石萃编》所载《折克行神道碑》则云,折氏出河西折屈(今陕西府谷一带)。此二说,前者推考于折氏家族崛起之时,后者则着眼于这一家庭徙居府
  ……………………
  [1]《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丁卯,第1528页。
  [2]《长编》卷79,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辛酉,第1798—1799页。
  [3]《长编》卷84,中华书局,2004年。
  [4]《欧阳文忠公集》卷13《奏议集》,第29页,《再论许怀德状》
  [5]《东都事略》卷35《钱若水传》,第562页。
  [6]《长编》卷45,中华书局,2004年。
  州之后。宋人李之仪在为折克行的侄子折可适撰作墓志铭时,便写道:“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方代北著姓,后徙河西……”可能,折氏是先昌盛于云中,而才迁徙到府州的。自五代至宋朝八代为将。“折家将”起始于折嗣伦,显达于折从阮。《旧五代史·折从阮传》称:“折从阮,字可久,本名从远,避汉高祖旧名下一字,故改焉。代家云中。父嗣伦,为麟州刺史,累赠太子太师。从阮性温厚,弱冠居父丧,以孝闻。”折从阮早年在李存勖部任河东牙将,领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副使。李存勖灭后梁称帝以后,又授折从阮为府州刺史。后唐长兴初年(930年),折从阮入朝拜见后唐明宗。后唐明宗以折从阮久镇边州,熟悉边地情况,所以特加捡校工部尚书,授他为府州刺史。后唐明宗死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的一部分)等条件,取得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当时折从阮所辖的府州(治今陕西府谷县)也在割让之列,消息传出,一时人心惶乱。至此,折从阮据险保境,以抗辽朝。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后晋与契丹败盟后,他攻取契丹城堡十余处,每次作战必胜。后汉时,在府州建永安军,擢本州团练史、兼领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后周时期,折从阮镇守北方边塞的宣义、保义、静难、永安等四镇,为节度使。因镇守边关有功,去世之时,周太祖赠他为中书令。 折从阮一生经历了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这个时期内外混战交替,他的主要功绩是抵御契丹入侵,戍守边境,对于维护中原安全,效忠于后周统一中国之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折氏家族崛起于唐末宋初,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五代至北宋,我国黄河上游地区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政治态势变幻无常。除汉族而外,契丹和西北诸族的铁骑也在此一逞雄风;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北汉、北宋和西夏都曾经在这一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统治。就在这风云激荡、狼烟四起的年代,折氏家族崛起于黄河以西,世世代代,《宋史·折德扆传》说,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折氏徙居府州,其时代也相当久远。折氏徙居府州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后期,《折嗣祚神道碑》说折氏为“宇文之别绪”,极有可能就在北周宇文氏立国之际。唐武德年间(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强宗的地位,被任命为“府谷镇遏使”。[1]证明折氏在唐代受中原文化影响程度更深。唐代末年的折宗本,是最早的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的折氏传人,当时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2]府州,当时称为“府谷”,即为沿河五镇之一。这位折氏先人,号太山公,在当地颇有威望,“因其所居,人争附之。”晋王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时,“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隶账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统之”。折宗本“辑睦招聚”,以功封为上柱国。[3]折宗本之后有折嗣祚(862-911),又名嗣伦,官至麟州刺史(辖神木、府谷两地)。他的第三个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