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府州折家将与党项关系研究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内容提要:府州折家将源自鲜卑折掘氏部。唐初,吐蕃势力北上,鲜卑折掘氏部相继随党项羌北迁至府州等地。二者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至唐末五代时期折掘氏逐渐融入党项羌,并始以党项折氏之名见于史籍。宋代以后,随着折氏与汉族的长期通婚,又逐渐融入汉族之中。摘 要:府州折氏 党项 折掘氏 折家将折家将,是指折氏所带的军队。自唐末至北宋末年,折氏家族世代独据府州(今陕北府谷县),八代为将,先后助后周、宋平北汉,抗击契丹、西夏和金,在宋、辽、金、西夏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近300年,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目前,学术界虽然在相关研究中对党项折氏的历史有一定的涉及,但主要是集中在府州折氏的研究上,对于其与党项的关系诸问题探讨不多。故笔者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府州折氏源于鲜卑折掘氏部折氏,为党项部落之一,其名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党项传》。关于府州折氏的族源,中国许多史籍及国内的有关论著,大多云折氏是源于党项羌。其实,折氏的族源非党项,而是源于鲜卑折掘部。这一结论并非如那种主张党项拓跋氏源于鲜卑的推测一样,而是有着较为确实的证据。如《金石萃编》卷一一九有《刺史折嗣祚碑》,此碑文虽残阙过甚,但《全唐文》卷九九三录文仍存字较多。此碑约立于后唐同光改元之前。折嗣祚,即后唐府州刺史党项折从远(折从阮)父。碑文开首就说其系“大魏之后,宇文之别绪” ,此处所说的大魏,是指北魏,也称后魏。宇文是“自号鲜卑”的匈奴人,确切一点说,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属于东部鲜卑一支。折氏既云宇文别绪,当然是说他们并非族出宇文族,而是与宇文同其民族的人。显然折氏源出自代北鲜卑无疑。另外,1979年陕西省文管会在陕北府谷县杨家沟西瑜头的折氏坟园出土了《折继闵神道碑》和《折克行神道碑》。其中《折克行神道碑》内亦记:“公字遵道,出河西折掘姓。五世祖从阮,唐末为府州刺史,晋以府州赂契丹,从阮不从,自拔归汉……”据前文可知,折掘乃鲜卑姓氏。又《折渭州墓志铭》亦称:“公讳可适,字遵正,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为代北著姓。后徙河西,有号太山公者,因其所居,人争附之。”其余有关府州党项折氏的记载,无不云其“世居云中”等。2009年,折氏后人又发现成书于清代的《折氏简谱》,其后人折旺礼根据简谱写下《关于府州折氏族源及迁徙考略》一文,对折氏源于鲜卑的观点给予肯定。2012年,府谷县文管会新收藏《折克禧墓志铭》志石一方,上记有“维折屈氏,世奠西土”一语。折屈氏即折掘氏。金石史料中再次出现“折屈氏”的记载,使得《折克行神道碑》所记折氏原姓折掘的史料不再是孤证,可以进一步确证府州折氏族源为鲜卑。折掘氏既源于鲜卑,其原居地自应与鲜卑同,即在魏晋以前游牧于漠南一带。公元256—263年之间,“邓艾纳鲜卑降者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朝廷恐其久而为患,以烈素著名于西方,故使镇抚之。”下胡注:“此河西鲜卑也。”所谓雍、凉之间,即今陕西中南部及甘肃一带。此后,这一带频见有鲜卑折掘氏活动的记载,笔者推测它有可能是此时随秃发鲜卑一起被邓艾迁入河西、陇右一带。如《晋书斠注》所述“……乌孤从容谓其羣下曰‘陇右区区数郡地,而因其兵乱分裂遂至十余’。吴士鉴引《晋略》云:“其时称王者凉及西秦凡四,此言十余,盖统休官、掘迭、吐谷浑、乙弗、折掘诸部而言”。除这部分被邓艾纳降,迁至河西、陇右的鲜卑折掘氏外,在漠南、河套一带,仍有部分折掘氏分布,臣服于拓跋鲜卑。北魏建国后,继续臣属于北魏政权。太初十二年(399年),“鲜卑叠掘河内率户五千,自魏降乾归”,“西秦王乾归以河内为叠掘都统,以宗女妻之”。至此,分布于漠南一带的鲜卑折掘氏又有被纳入陇西鲜卑者。关于鲜卑折掘氏的活动,史籍记载很少。除上引《晋书·郭黁传》云其在前凉张天锡末年“送马于西平太守”外,《晋书》、《资治通鉴》中还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云: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乌孤讨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遣其将石亦干筑廉川堡以都之”。廉川即今青海乐都东北连成一带。隆安元年(397年),秃发乌孤创建南凉政权,建都青海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从其建国一直到410年蒙逊进攻姑臧,折掘尽为南凉政权所统治。与南凉交往过程中,折掘除政治依附外,还存有联姻现象。如《晋书》卷一二六《秃发傉檀载记》记:嘉平元年(408年)“傉檀于是僭即凉王位,赦其境内,改年为嘉平,置百官。立夫人折掘氏为王后,世子武台为太子……”并册封折掘皇后之弟折掘奇镇为右卫将军。右卫将军,为南凉仿魏晋职官而设的军事之官。《晋书·职官志》云:“左右卫将军,案文帝初置中卫及卫,武帝受命,分为左右卫,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南凉嘉平三年(410年),“蒙逊进围姑臧,百姓惩东苑之戮。悉皆惊散,叠掘、麦田、车蓋诸部,尽降于蒙逊。”同时,鲜卑折掘氏部首领折掘奇镇据石驴山发动叛乱,镇军敬归讨折掘奇镇于石驴山,战败而死。《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云:“石驴山,在今西宁北川西北。”至此,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带的鲜卑折掘氏部同麦田、车盖、乙弗诸部一同尽降于北凉。北凉于永和七年(439年)为北魏所灭,北魏尽有河西之地。《魏书·源贺传》卷四十一记:“世祖征凉州,以贺为乡导。诏问攻战之计。贺对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源贺为南凉秃发傉檀之子,西秦永康五年(416年)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北魏。世祖素器其机辩,特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并赐源姓。魏晋时期,姑臧一直是鲜卑折掘氏部的主要活动地区,此处源贺所提到的“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 皆是臣祖父旧民”,其中应包括鲜卑折掘氏部。按此,鲜卑折掘氏应继北凉后又为北魏统治。十六国以后,再不见史籍有关于它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