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府州折家将与党项关系研究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二、府州折氏与党项的关系关于府州折氏这一群体的形成,周伟洲先生在其《唐代党项》一书中,对此进行了两种推测:一是十六国居湟水流域的鲜卑折掘氏,到唐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势力北上,四川西北、甘南、青海的党项纷纷内徙,鲜卑折掘氏也随之迁移,最后定居于麟、府一带,改姓折姓,因其与党项诸部长期杂居,共同生活,逐渐党项化,成为党项诸部之一。另一种可能,则如上引《折嗣祚碑》所说:折氏祖先“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即是说,府州折氏早在唐武德年间即居府谷。后党项内徙至此,与之杂处,逐渐党项化,为党项大姓之一。《折嗣祚碑》碑文为折氏后人追溯其先祖所言,以此作为唐武德年间府谷即有折氏这一群体分布的依据,不可信。笔者赞同周伟洲先生的第一种推测,认为鲜卑折掘氏应该是在吐蕃势力北上时,随党项羌一起迁徙至府州地区,后与党项羌杂居、融合,到五代时逐渐成为党项中的一个部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左右,吐蕃松赞干布因向唐室请婚招拒绝,遣军攻唐松州,后吐蕃退走。贞观十五年(641年)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双方结成甥舅之国,保持友好关系,一直到贞观末唐太宗与松赞干布先后去世。唐高宗继位后,吐蕃势力开始向北扩张,唐朝的一些羁縻府州开始废置,或处于或臣或否的状态之中,党项部众内徙也日益增加。到唐仪凤年间(676——679年),吐蕃更是不断寇扰唐鄯(治今青海乐都)、廓(治今青海尖扎北)、河(治今甘肃临夏)、芳(治今甘肃迭部东南)、扶(治今四川南坪)、松等州。其中鄯(治今青海乐都)、芳(治今甘肃迭部东南)等地即为折掘部的活动地区。至永隆元年(680年)前后,“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涼、松、茂、巂等州……”因此,在大批党项向北迁徙的大潮中,折掘氏随同党项一起北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些党项部众迁徙与分布的情况, 据周伟洲先生统计,唐在关内道所属的银州(治今陕西横山党岔乡)、灵州都督府(治今宁夏吴忠西)内附有党项羁縻府十二、州二十八,所统党项部众当均为内徙者。内徙党项的分布,主要在陇右道的洮、秦、临等州和关内道的庆、灵、夏、银、胜等州内,其中内迁至关内道诸州的党项部众为数更多,由陇右道陇西诸州而入。开元九年(721年),六胡州康待宾联合党项掀起暴乱,接连攻下胜州(今内蒙伊盟东北)所属的银城、连谷二县(神木境内),唐派遣张说、王晙领马步军万余人出合河关(在今山西兴县西黄河边)掩袭,大破之,北追至骆驼堰(在神木北百里),迫使党项羌与康待宾分裂,互相攻击,康待宾遂败北,逃入铁建山中(在连谷西北),余众溃散。平乱后,张说招纳党项流亡,复其居业,“奏置麟州以安羌众”,寻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麟州、五代因之。麟州既为安置叛降党项而建置,其州境内主要居民为党项。到唐安史之乱后,党项又发生了第二次大的迁徙。这次迁徙始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到永泰元年,前后时间长约十年。原迁至陇右的党项先是以“寇掠”的形式向东徙至庆、盐诸州,到永泰元年,唐朝为了离沮吐蕃与庆、盐等内徙党项,将这部分党项又东迁至银州之北,夏州之西及绥、延等州。这样到永泰元年,党项基本上完成了其内徙。其中,在永泰元年迁入绥、延等州的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可能与此后在府州兴起的党项折氏有一定的关系。党项的迁徙,带来了其部落的分离与整合。与党项羌一起迁徙至麟、府州等地的鲜卑折掘氏部落,长期与党项羌杂居错处,逐渐融入党项,到唐末五代时期,以折氏一名出现在党项众部之中。这从史书记载即可明证:如在新旧《唐书》中均提到党项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最为强族”, 其中均没有提到折氏。而在《新五代史·党项传》中载“党项,西羌之遗种。……其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跋氏为最强。唐德宗时,党项诸部相率内附……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据此可知,至唐末,折掘已完全融入党项之中,开始以党项折氏一名见于史载,并世据麟、府之地。三、府州折氏的兴衰及汉化关于府州折氏的兴起,1976年出土于陕北府谷杨家沟堬头折氏坟园的《折继闵神道碑》中,有一段很好的记述。此碑系北宋张叔夜所撰,内记:“臣谨按:折氏自唐末世有麟、府之地。初,宗本为唐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其子嗣伦为麟州刺史,孙从阮,从阮子德扆,相继据府谷……”。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三八府州条云:“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折大山、折嗣伦代为镇将。”由此可知,折大山应为嗣伦父折宗本,唐末曾任镇武军缘河五镇都知马兵使。由于此人颇有号召力,周围民众争先前来依附,因而在府州形成了一支新兴的地方割据势力。晋王李克用初到府州时,立足不稳。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因而拉拢地方豪强,他以为折大山可用,便收录在自己的帐下。“凡力所不能制者,悉命统之。而能辑睦招聚,横捍西北二虏。封上柱国,以其地为府谷镇”。此后,府州便以党项折氏而得名。后唐庄宗天祐七年(910年),由于代北诸郡屡为边患,升府谷镇为县。次年(911年),“升建府州以扼蕃界,以嗣伦男从阮为刺史”,从而奠定了党项折氏经营府州的基础。从后梁开平五年(911年)阮任府州刺史始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折可求投降金朝,前后共218年。在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中,党项折氏家族相继有七代十四人镇守府州,带领折氏子弟助后周、宋平北汉,抗击契丹、西夏和金,控扼西北。建炎三年(1129年),对党项折氏家族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党项折氏伴随着北宋的灭亡、金朝的确立而逐渐衰落。此后,党项折氏家族便离开居住长达280年的府州,分散各地,大致主要分为三支:其中一支由折可求之子折彦文统领,于绍兴九年(1139年)在折可求被鸩杀之后,投奔金左副元帅鲁王昌,出知代州。绍兴九年(1142年)又返回陕北,守卫佳县。绍兴九年(1155年)金朝朝廷为了结好和安抚夏国,平息边境冲突又把折彦文调离佳县,到山东益都的青州。另外一支是,折可适之子折彦质在靖康元年九月(1126年)曾率12万大军布防河南。金军占领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北宋灭亡,折彦质随宋室南渡。此外,还有一支留在陕北,折继闵的曾孙即折彦若,绍兴七年(1137年)折彦若任吴堡寨主兼将军,后便留在陕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