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翔捐赠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0.3亿元刷新高校纪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对于美国名校,“捐赠”二字不仅是学校管理层脑子里绷紧的弦儿,对学生而言,它甚至都根植得如此自然。武大有意识地请校友捐赠“时间和智慧”,本学期开始每周一次的校友企业家“创业讲坛”,每年一度的“校友珞珈论坛”,请校友为学子创业提供启动资金,还有收益虽不多,但是有助于捐赠率提升的“微爱珞珈”小额捐赠项目。“也许这些听过课,或者拿到过创业基金的学生中,就会有未来的陈东升和雷军。”应惟伟为此感到激动,他认为,当学生在校时能感受到这些捐赠人如何回馈学校,“捐赠意识”就会像一颗种子一样种进他们的大脑。在耶鲁大学等美国高校,上百亿美元的基金规模,有高水准的职业经理人专门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以捐赠基金的收益盘活存量资产。比起有所起伏的捐赠收入,这笔投资显得更能为大学提供稳定的、永久性的资金来源。随着“保本基金”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也成立了相似的投资委员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人数普遍增加,更详尽、更准确的年报也已出现。罗志敏说:“详细的财务报送,会让捐赠人觉得自己花得值。”半个月前,武汉大学举办了一场校友企业家与院士、资深教授的座谈会。陈东升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那一刻,捐赠人和接受捐赠的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面对面,讨论以后应该怎样从捐楼、捐奖学金这些“硬件”,向及时沟通了解学校真正需要的“软件”转变,无论是弱势学科建设,还是吸引最优秀的学术人才。不用太久,这些主动伸出双手、拥抱捐赠的大学就会忙于处理捐赠收入上升带来的新问题。在罗志敏眼中,那些到今天还没有抓住捐赠人双手的高校,今后面临的可能是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