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明清两代的青花山水瓷器
1、色料的改进和工艺的掌握
青花色料最初多为进口原料,常用的一种称为苏泥勃青,其含铁高,含锰低,由于原料含较高的铁元素,在瓷器烧成后会产生一种结晶斑点,并出现浸漫的效果。这虽与墨色施于宣纸的效果类似,但其发色却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人为很难掌握,绘制较为细致的人物画和注重笔墨的山水画难度更高。
明后期国产原料普遍采用,如康熙年间就普遍使用国产浙料,它含锰高,含铁低,性能稳定,可以较缓慢地绘制。这使工匠可以摆脱流水式程式化图案的局限,作一些全景山水的尝试。
“分水法”在明天启年间已创立,而在清代康熙时期,被广泛运用到青花瓷器装饰上,因此康熙青花瓷素有“康青五彩”之说。“分水法”是根据绘制需要把颜料与水按比例进行调配,使青花装饰产生不同的色阶,具有传统的国画“墨分五色”的效果,由此突破了历代青花平涂的袭饰方法。
分水皴法将涂、染与各种皴法巧妙结合以表现山石,并充分塑造了景物的空间层次及立体感,传统绘画的远近、干湿、虚实得到了生动地体现。无论是远山近水、飘渺云雾,还是疏林茂丛,其绘制手法不亚于纸上山水。
2、装饰风格的自身发展规律
青花瓷器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其装饰的精巧、繁缛、纤细达到极致,以清逸、淡雅的山水入画反成为一种全新的装饰风格。文人山水所追求的审美取向,笔法的苍劲多变、设色的清新淡雅、意境的深幽阔远,画面的别开生面直接冲击着以往陈旧的装饰风格。民窑率先突破了规范化风格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题材的画面。
发展到明清时期,由于绘画的影响,瓷器装饰中主题性图像逐渐兴盛,工艺性特征的边饰逐渐被弱化,并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装饰空间留给主体纹饰,这种装饰手法在崇祯时期青花瓷作品中大量出现,成为最有特色的装饰构图之一。
传统的装饰纹样往往取材于自然现实,注重视觉效果的表现,但这种无主题的装饰纹样势必会流于程式,这就需要吸收其他艺术门类中的精华。于是一种既有形式感又具人文内涵的题材适时地补充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