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书籍的阅读门槛在哪里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李心释(重庆)
读书还需要门槛吗?我指的不是在教育体制里的读书,那已经变成一个词了,这里的“读书”强烈地抵制成为一个词,是个既可以分离又可以结合的短语,它意味着自由、无时间、没有任何外部约束,仅出于心灵的渴求。这样的读书难道还需要门槛吗?是的,教育体制里的读书有种种门槛,那都是无稽之谈,实为社会里的符号游戏,真正的读书门槛反而被彻底掩盖了,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想使这被遮蔽的东西透透气,看看能不能活过来一些。
中国传统的房子都有门槛,跨入门槛的人,必是与房子关系密切的人,或相反,如强盗之类,对于后者,门槛已经没有意义。书籍不啻一座座房子,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须得先有亲近感,否则与强盗无异。而完全可以设想,你若非这房子的主人(或书的作者),你是否会在跨入门槛之前踌躇片刻,掂量掂量自己的来意和分量?对书也应有类似的敬畏感。
这谈的还只是门槛的形象,阅读不同类别的书,会有具体不同的门槛。艺术类书籍的门槛对普通读者来说会高一些。艺术含有技艺的意思,既然是技艺,就不是随随便便能懂的,在海德格尔将艺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后,艺术更显深邃了,但后现代语境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打破了,似乎理解艺术完全不必做一番功课,可这是国人特有的误解,其实那个界限的消失只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艺术本身依旧岿然不动。把art译成美术,修辞学或美学的意味出来了,门槛亦自现,毕竟美不是一般人能把握和理解的。不过,这个翻译有误,误在日本,我们只是从日语中借入(直接移用汉字),依汉字字面意思,art是与美有关的人造品,但事实上艺术最重要的本质与美不美无关,美可能是艺术给人们的一个幻觉,“美术”这个词也便越来越低龄化,成年人一般不讲“美术”,更乐于谈“艺术”。
水墨画家茅小浪说“虚无之有是艺术的最高原则”,恐怕没有几人能明白“虚无之有”是啥意思,恐怕更会有人斥责其太玄学,故弄玄虚。不懂的人若轻易反对,将其拒之门外,就失之肤浅与封闭了,如同不懂禅宗、中医、道家、易经、新约传道书、海德格尔、巴塔耶、列维纳斯的人,拿最流俗的科普知识——一套固化的概念化语言系统来高调批判,实在太离谱。能否体验虚无就是一个进入艺术的门槛,只是它设得有些过高了,对于书籍的阅读来说,这个门槛更是与房子比高了,但不能反对有人这么设定。门槛只能是读书之人自设的,高低不论,有没有却是个分界线,没有门槛意味着没有判断力,没有判断力,读不读书便没有区分的意义了,读书成了一个姿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