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常年接触粉尘患鼻炎 4年修复50本
无可避免的职业病
走进广西博物馆古籍修复工作室,不算太大的空间里,流淌着安静专注的氛围。李爱玲刚刚从书库领回一本记录德保历史文化的民族古籍,看着残破不堪,卷曲发黑的书页,李爱玲忍不住皱了皱眉。
戴好口罩和手套,打开除尘设备,李爱玲开始进行修复的第一步:除尘。粉尘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也是古籍保存难以避免的主要危害之一。说是机器除尘,其实主要还是手工操作,只见李爱玲手握设备前端的小毛刷,一边小心翻书页,一边用毛刷轻拂每一面。
自称较“懒”的杨洪飞更习惯用排刷除尘,但如果没有及时洗手消毒,就会导致双手因过敏发痒,甚至起泡,杨洪飞就曾多次中招。常年处于粉尘的环境之中,也让他们患上了共同的职业病——鼻炎。
时刻保持良好心境
古籍修复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向老师傅们学习取经,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古籍修复师,还得经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培训。李爱玲和杨洪飞的入行时间都是2010年,而且属于“半路出家”。
李爱玲原本在博物馆的其他岗位工作,杨洪飞的大学专业则是模具设计。“我妈妈退休前主要负责书画修复,接触多了我也产生了好奇心和挑战欲。”杨洪飞笑着说道,当一本古籍经过他的双手重获新生时,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更重要的是“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对于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今年25岁的杜宇已深有体会。杜宇在南京读书时主攻的就是古籍修复专业,她即将完成一本古籍的修复工作。
穿线装订之前,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仔细核对之前手写的修复方案。自工作之日起,杜宇一直使用这本笔记本做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修复的过程,翻开笔记如同情景再现。而今四年时间过去了,笔记本还剩下三分之二的空白,因为杜宇总共修复的古籍不足5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