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禁令”到期被误读 前三月减持市值呈现逐月递增态势
“减持禁令” 到期被误读
黄思瑜
[证监会1月7日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新规,即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
[安信策略团队认为,目前股东的减持意愿并不强,今年12月份的减持供给压力最大,而10月份的减持压力最小,预计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论减持规模供给为2.37万亿。]
证监会今年1月9日的一纸减持新规近日被市场玩起了“文字游戏”,市场对其中的“三个月内”这一时间范畴理解不清。一条“最严减持禁令4月8日到期,万亿解禁来袭”的消息成为导火线,引发市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一个误读,“三个月”是个动态概念,该减持禁令并非将废而是具有持续性。
那么当前市场的减持压力到底有多大?“短期减持压力或有限”成为业内多数人士的一致观点。安信策略团队认为,目前股东的减持意愿并不强,今年12月份的减持供给压力最大,而10月份的减持压力最小,预计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论减持规模供给为2.37万亿。
减持禁令到期系误读
这事要从证监会的18号文说起。为应对市场非理性下跌,2015年7月8日,证监会出台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禁令(18号文),从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该禁令一出,对当时的市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次日沪指上涨5.76%,且走出一波反弹行情,但这也意味着7月8日之后的解禁压力将推迟6个月,集中转移至2016年1月8日之后。为此,一度引发市场对1月8日之后“解禁潮”来临的担忧,从而一度成为影响A股市场行情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