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变脸百态调查 上市公司进入一场业绩变脸周期
业绩寒潮
业绩的“变脸”和巨亏成为当下资本市场的情绪乌云。
“往年开年时,也会有部分公司预告巨亏的情况,只是今年数量、金额都超出了市场预期。”1月31日,面对这种现象,北京一家大型券商高级策略分析师表示,“这些公司的巨亏有一定的共性,一是金额较大,不少达到数十亿量级;二是修正较多,许多前三季度还在盈利的公司,突然到年底出现亏损了;三是和往年业绩相比,亏损增加幅度让人震惊。”
发生超预期巨亏的公司案例不胜枚举——10月30日晚,ST保千里宣布从去年三季度末4.04亿元盈利转化为大额亏损且无法确定;而湖北宜化(000422.SZ)也预计公司将最高出现48亿元的巨亏,是2016年的34.5倍;此外,中国船舶(600150.SH)扣非后亏损预计最高也将达35亿元,较前一年持续扩大。
不少公司的业绩巨亏与政策压力、市场环境等因素有关。
例如去年的去产能、环保整顿等工作的加强,就成为一些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湖北宜化就表示,去年重要子公司的停产整顿就给公司带来了共计22-26亿元的亏损;同时2家子公司也因技术整顿、环保改造发生亏空。
中国船舶也表示,亏损原因和当前海工市场低迷、船舶价格仍处低位等因素有关。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上市公司的密集巨亏更和日趋紧张的企业融资环境也有着一定联系。
“不少上市公司或实控人都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去年严控非标贷款,这让信贷额度也进一步吃紧。”北京一位国有大行信贷经理表示“一些企业遭遇抽贷后,不得不去寻找民间融资,进一步拉高财务成本,造成亏损放大。”
这种现象似乎不是个案。
由去年三季度末最高2.1亿元盈利预测急转为18亿元亏损的巴士在线就陷入了资金链紧绷的尴尬,原总经理王献蜀的失联原因就与卷入民间借贷有关;巴士在线方面表示,由于王献蜀以公司公章对外签署借款合同,还导致公司产生了隐形的债务纠纷。
1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巴士在线北京办公室现场获悉,资金链紧张已经导致公司出现拖薪问题,并导致不少员工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