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位董事长今年离职 控制权更迭搅动权力格局
持续性稳定性遭遇挑战
“理论上,控股股东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可以通过董事会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且,随着新控股股东的入主,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有可能发生变换,有新控股股东包括董事长在内的董事会成员的改选,从而执行新的发展战略也是合情合理的。”公司治理专家、上海天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不过,祝波善同时指出,所谓“换帅如换刀”,董事长作为上市公司的“掌舵人”,如果新控股股东到来后盲目更换董事长,或者随着新控股股东的更迭频繁更换董事长的话,有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上市公司频繁更换董事长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业务结构、产业布局可能出现了问题。”
以\*ST海润(1.270, -0.06, -4.51%)为例,伴随公司董事长的一年一换,公司的业绩也陷入低迷,从2013年开始长期徘徊在退市边缘。2015年公司艰难实现0.96亿元的净利润保壳成功后,2016年再次陷入巨亏11.79亿元的尴尬境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再亏8.84亿元。如果今明两年依然无法扭转亏损局面,公司将再次陷入暂停上市的境地。
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是新控股股东入主后原管理层的集体辞职,这对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将造成更大的危害。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南玻A(8.560, -0.29, -3.28%),去年宝能系入主公司后,由于与公司原管理层在公司主导权上产生分歧,包括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曾南在内的7名高管在当年11月15日宣布集体辞职,公司也一时陷入前途未卜的境地。
也有上市公司由于新控股股东入主后“血洗”原管理层而使上市公司成为“烂摊子”。比如科融环境(6.730, 0.00, 0.00%),自去年天津丰利通过控制权转让入主后,公司便陷入了人事动荡、业绩下滑、业务停顿的境地,天津丰利主导的收购则因为“吃霸王餐”收到了交易对方的律师函,而科融环境近日更是因为大股东侵占资金收到交易所和证监局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