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发生3大颠覆性变化:韭菜越来越少 机构化在加速
从公募基金的配置来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据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公募基金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加仓主板,并连续五个季度减持创业板。
机构配置的变化明显影响了市场风格。今年以来涨幅居前股票的机构配置数量都是逐季增加,而跌幅较大股票的机构持股数量在下降。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也可以从股东人数的变化状况得到验证。据西南证券统计,2016年以来,涨跌幅与公司股东人数的负相关性比较明显,而这些公司恰恰是机构持股较多的公司。
从今年股价涨跌幅前300名公司的股东人数变化情况来看,涨幅前300名的公司,股东人数自2015年中旬以来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直到2017年中旬才开始企稳。而跌幅前300名的公司,其股东人数自2014年底就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涨跌幅排名前100的公司股东人数变化情况也类似,即今年以来那些涨幅较大的公司,其股东人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锁仓状态明显。而那些跌幅较大的公司,其股东人数则呈现增加的趋势。
易同投资的投资经理表示,投资者渐渐发现并购带来的成长、讲故事带来的成长,以及一两年的阶段性高成长并不靠谱,反而品牌力、成本优势、优秀管理层等核心竞争力更能确保企业长期高质量成长,因此可以享受更高估值。
沪上一家私募基金的投资总监表示,真正的长期趋势或许才刚起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强者恒强,市场越来越意识到优质股权才是最珍贵的。
在其看来,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在汽车、家电、医药等行业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千亿市值乃至上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耐心持有优质公司股权,尤其是具有品牌优势、管理团队优秀、发展空间广阔、未来有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长期回报肯定不错。
估值走向国际化
开通沪港通、深港通,加入MSCI以及IPO常态化发行等,正在深刻改变A股市场运行机制。在易同投资的投资经理看来,这不仅将提高长期投资者的比例和资金的配置效率,也改变着A股的估值体系,进一步向成熟市场靠拢。
“典型的类似家电、创新药,简单地讲是估值体系在向海外市场看齐,但具体来说,是估值的出发点有了深刻的变化,不再简单地从PEG角度(市盈率和增长的比例)去估值,而是从企业的竞争力、商业模式等决定企业长期经营持续性的角度去衡量企业的价值。也不再只看企业静态的盈利,更看重企业资产未来能够创造更多盈利的潜力。”易同投资的投资经理表示,“近期市场迎来了2000亿市值的国内制药企业,对该股的估值就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药品线的潜力。”
相对于市盈率估值,海外投资者更倾向于用DCF模型进行估值,将企业的储备产品及创新研发费用全部贴现为公司当前价值。在业内一位投资总监看来,很多公司尽管用当前盈利计算其股价看起来很贵,但如果按照DCF模型计算,很多公司的价值并未被高估。
此外,今年以来美股和港股的科技股持续上涨,形成了极强的赚钱效应,而A股小股票的表现相对不佳。那么,未来市场将如何演绎?中欧基金认为,部分真正的成长股可能会出现趋势逆转,市场对部分科技股的估值方法可能由PEG法转向按流量估值,由此带来一波金融科技股的投资机会。
此外,梳理部分飙涨龙头股的流通股股东情况,可以发现QFII等外资买入成了A股多数龙头股飙涨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圆信永丰投资总监洪流看来,海外资金持股周期普遍很长,通常为五年到十年,甚至更长。他说:“买入后长期持有是海外资金的投资特征,他们看的是长周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股票被海外资金买入,A股走势也将更加接轨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