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发生3大颠覆性变化:韭菜越来越少 机构化在加速
中欧基金认为,四季度大部分股票可能呈现波澜不惊的状态,少部分股票或出现股价突围,能否找到这类标的取决于对预期差的深入研究。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将继续考验选股能力,投资者之间的收益回报或将进一步拉大。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个人投资者或依然较难通过直接投资股票获得丰厚收益。
一家大型阳光私募基金的总经理认为,不论是政策层面出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新规,还是市场本身结构重构过程中投资者结构的变化,都说明证券市场正在经历机构化的过程。在其看来,投资是一项高门槛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强大团队作支持,因此未来投资一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选股“以大为美”
11月8日,A股市场中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公司已经达到82只,而这82只个股年初以来的平均涨幅超过了36%。其中,海康威视(43.000, 0.47, 1.11%)、五粮液(74.440, -0.16,-0.21%)、京东方A(6.410, -0.09, -1.38%)、中兴通讯(36.590, 1.33, 3.77%)、三安光电(29.410, -0.27, -0.91%)、万华化学(39.800, 3.06, 8.33%)等个股的股价实现了翻番。
与此同时,更多的小市值概念股的股价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在圆信永丰首席投资官洪流看来,这是A股市场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必然结果。
洪流认为,虽然年内市场分化行情有些极端,但从A股市场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演进逻辑看,这种结果顺理成章。A股市场逐渐全面开放后,需要到全球估值体系中予以重估。此前市场热衷炒小市值概念股,大市值的家电龙头股只给六七倍的估值,明显处于不合理的低估状态。此外,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龙头公司的地位会越来越稳固。这种情况下,持有龙头股成为必然选择,布局核心资产变得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变化对市场的结构性行情有明显影响。在西南证券分析师看来,当前机构更乐于配置市值较大的公司。资料显示,过去两年里,机构在大市值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明显提升,对于小市值公司的配置比例则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