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再出基因检测“亲民价” 标准化应用仍未实现
一边是国产测序仪新品问世的锣鼓喧天,一边是临床基因检测标准与规范的困惑,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类似的矛盾场景太多了。
日前,华大基因(194.440, -5.54, -2.77%)集团(下称“华大”)布局国产测序仪和基因大数据:推出两款新型高通量测序系统MGISEQ-2000和MGISEQ-200、模块化NGS工作站、远程超声诊断系统、百万中国人基因数据库、基因组解码计划。
其中,测序仪主打优势是低价、性价比。华大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直言:“新机器将帮助我们更快认识和解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遗传性疾病。希望不断降低测序成本。”
其余皆是为了推动基因检测普及应用,实现基因组解码计划定下的“小目标”:华大期望在3年时间内,推动全基因组测序由百元美元跨入百元人民币时代。
但基因检测目前覆盖人群数量有限,还谈不上真正普及。在基因检测落地过程中,从医、患、检测服务商三方的沟通渠道及流程,检测报告格式规范化,检测结果互认等,到更关键的检测质量监管、检测信息供应、检测结果解读等,都存在标准化问题。
再推低价测序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MGISEQ-2000和MGISEQ-200已收到上百台意向订单,主要面向科研市场,但投入临床应用所需的批文还在申报中。华大智造副总裁刘健告诉记者:“两台测序仪,一个高端,一个适应临床需求,产品的成本定价、方向不同。但我们偏向于桌面化、通用型设备,会不断降低成本。”
在这背后,测序仪和试剂、耗材所在的基因产业链上游被外资巨头牢牢把控,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贴牌、合作研发等方式开始漫长的国产测序仪研发之路。
华大在上游已囊括CG、华大设备、香港设备、华大智造和武汉智造五家公司。其正式起步并陆续造出国产测序仪,是选定了通过收购实现测序仪器国产化的路径,并在2013年完成对外资测序仪设备生产商CG的全额收购。当时,Illu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华大是其第一大客户。其后是Life Technologies占据38%,Roche占据8%。
收购完成不久,就传出测序仪在国内获批的喜讯。2014年7月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批准华大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BGISEQ-1000和BGISEQ-100。此后,华大陆续推出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收购CG后推出的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测序仪,以及桌面化测序仪BGISEQ-500、台式测序仪BGISEQ-50。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显示,国内已获批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共有八款,华大的BGISEQ-100和BGISEQ-1000、BGISEQ-500位列其中。另外,华大智造内部人士告诉记者,BGISEQ-50的临床应用批文也在走申报流程,“乐观的话12月份就可以拿到。”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华大鲜少提及BGISEQ-1000、BGISEQ-100和Revolocity。而在2015年底,华大被曝将CG转变为研发机构,以支持华大的产品和临床试验,Revolocity在拥有三位客户的情况下停止接收新订单。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BGISEQ-1000和BGISEQ-100是华大集团发布的,2016年华大智造才成立,发布的是MGISEQ系列,定位是全设备平台。但设备最原始的版本建立在GC平台上,目前各子公司内部整合完成了,但还在脱离和替代、实现核心零件国产化、从源头保护遗传信息安全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华大智造还推出模块化NGS工作站、远程超声诊断系统两款设备,前者为了实现测序仪全自动应用,后者是在整合硬件技术的基础上,连结华大的后台服务系统。据刘健介绍,华大的设备生产基地主要在深圳和武汉,深圳基地的产能是一年一千台,武汉将达到数千台。另外华大欧洲生产基地也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