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创业板思考:不做第二主板 如何留住下一个京东
包容性与创新性
成立18年,香港创业板似乎离“东方纳斯达克”的梦想越来越远。目前,港交所正在筹备创新板,并预备在2018年上半年推出。
站在八周岁门槛上创业板,下一步将迈向何方?
创业板从2009年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挂牌上市以来,到2012年12月的585点开始一路上行,2015年6月到达顶峰4037点,随后一路下跌,到2015年9月,短短三个月跌至1779点。
A股创业板自2015年达到高点之后的下跌,被认为与纳斯达克具有相似性。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在其研报中表示,A股创业板泡沫与2000年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有许多相似之处:上涨非常迅猛。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仍2500点上涨到5000点历时仅8个月,创业板指仍1500点上涨至4000点耗时更短,仅用了5个月;高位估值相近。纳斯达克泡沫巅峰时期市场整体估值127倍,而创业板估值最高曾达到147倍;高估值板块非常集中。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时期全市场市值前20的公司仅有三家是非信息技术类公司,而A股创业板泡沫时期市值龙头清一色为“云联网+”概念股。
国金证券(10.810, -0.32, -2.88%)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创业板的市场结构与纳斯达克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纳斯达克,前0.5%的公司总市值大约占纳斯达克总市值的40%。另一方面,纳斯达克拥有多层次交易市场,有完备的退市制度,每年会有大量的公司退市,而我国创业板截止目前也仅有欣泰电气退市,多层次资本市场也尚在建设当中。”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纳斯达克和A股创业板的泡沫不尽相同。“2000年前后是世界互联网的萌芽期,那时候互联网泡沫是投资者赋予了互联网企业莫大的信心和过高的预期。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只是框架刚刚达成,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生存艰难,在炒过那一年的艰难之后,纳斯达克经历了长达七八年的调整。伴随互联网的崛起,纳斯达克再次走向巅峰。而目前我们互联网所处的时代应该说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早期互联网的风险大大地消解,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是创新体系的配套的问题。”其认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很快,起步较晚,对A股创业板是一个考验。“现在创业板泡沫更多的是创业规模狭小,700家左右公司体量相对较小,容纳不了投资者的热情。”
董登新对记者称,目前中国创业板IPO标准仍是“工业版”性质的,它基本上是比照主板IPO标准复制而来,只不过在资产块头与净利润指标方面比主板略有降低,这样的IPO标准将创业板变成了“第二主板”,进而失去了创业板的本色和包容性。正因如此,许多块头不够大,或是净利润不达标的高成长优秀企业被拒之门外,它们只能去境外寻求IPO机会。
以京东为例,A股创业板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而2013年和2012年净利润分别亏损17.29亿元和0.49亿元,因此京东选择纳斯达克上市。
董登新认为,创业板IPO标准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中国创业板IPO标准应该明显有别于主板,并吸纳纳斯达克多通道、多元的IPO标准,重新设计、重新定位,应大幅降低资产规模及净利润指标要求,将营业收入扩张的可持续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此外,创业板原本就是服务于‘双创型’、高成长中小企业的挂牌需要,只有降低IPO门槛,才能真正体现创业板创新(3660.972, -95.11, -2.53%)与包容的市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