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标普调降中国评级很草率 误导投资危害全球
标普调降中国评级很草率(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23日 第 03 版)
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对此,财政部9月22日回应称,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专家指出,标普“误诊”中国经济会危害全球,这有失一个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该有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实属无事生非。
不解实情妄做评判
标普此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充分暴露了其评价体系的缺陷和对中国情况缺乏了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一方面,标普仅以信贷增速过快、债务负担为由就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其依据本身就比较单薄、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标普的评价中根本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没有考虑中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特点、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与潜力等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从其评价依据的具体内容来看,也是问题多多。例如,标普认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在举债支持公共投资,未来债务偿还可能动用政府资源。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标普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全部计入政府债务,从法律上是不成立的。中国《预算法》实施以后,地方国有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依法不属于政府债务,其举借的债务由国有企业负责偿还,地方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
此外,标普强调中国信贷增速过快,会削弱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财政部表示,信贷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及融资结构等的综合反映,受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经济体的融资结构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会使货币信贷呈现不同的水平,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应结合一国实际具体分析。长期以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居民部门的储蓄大量通过金融中介转化为企业部门债务。高储蓄支撑了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一直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据主体地位,只要审慎放贷、强化监管,防控好信用风险,完全可以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