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毅达连续两年财务造假 分析称或将退市 股民可索赔
记者发现,贵阳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京东路项目、贵州省息烽县龙泉大道建设项目施工二标段项目、贵阳市花溪区孟溪路二标段项目、毕节市梨树高铁客运枢纽中心项目土石方及地基处理工程和贵州省修文县桃源大道道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施工一标段等5个项目是福建上河2016年承接的最大5个项目,贡献营收5.3亿元,占了福建上河全年营收的94%。项目全部在贵州境内,其中4个项目总包方为中铁十七局(其中两个项目分总包方中铁贵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为中铁十七局全资子公司)。
厉害的是,这些项目合同签订时间相差不过4个月,因此,福建上河在近乎多线作战、同时开工的情况下,依然大幅缩短了建设工期。
记者辗转向中铁十七局相关人员求证,被告知,福建上河确实在以上项目的分包方名单中,且合同金额基本一致。
蹊跷的是,项目的实际建设进度却与年报显示大相径庭。
以毕节市梨树高铁客运项目为例,项目预计启动时间为2016年1月,建设工期2年。延迟5个多月开工后,福建上河8月6日签订分包合同,12月份便显示已完工,完工率100%,确认收入近6000万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铁十七局相关项目人员却告知记者,目前该项目仍处于施工建设中,预计2019年完工。
规模达2.38亿的息烽县龙泉大道建设项目施工二标段项目也是如此,合同签订时间为2016年5月26日,原定2年的建设工期,福建上河半年左右便完成了近九成。
一位接近福建上河的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福建上河的施工进度远没有这么神速。该知情人士坦言,福建上河正是利用工程确认问题,大幅注水收入,虚增利润。
根据会计准则,收入的确定必须要经过合同签订,施工完成,开出税票才能入账。一位资深监理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工期较长的项目,通常会根据劳务交易的完成进度进行确认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