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新规堵漏洞 基金募集“靠外援”大受限制
“如果是已经成立的产品,主动(申购份额)不能够超过50%,若机构申购份额确认超过50%的比例了,基金公司最多能确认50%;另一种情况它当时进来的时候占比假设是48%,散户的赎回导致它被动超过50%这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再继续申购。”上述华南公募金融产品部总监解释道。
上海一家合资公募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允许客户主动管理规模超50%的话(如单一机构定制),就得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其他情况下,单一客户申购时,比例不能超50%,被动超了以后,不能再申购。
《流动性新规》第十四条规定,“基金管理人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超过基金总份额50%的,应当采用封闭或定期开放运作方式且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货币市场基金除外),并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中进行充分披露及标识,且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这也折射出一种窘境。即行情不好,单单依靠基民的申购可能都已经撑不起一只基金的时候,就往往需要依靠机构,才能有规模可观的增长。
但像银行、保险等大型机构对受托机构的遴选过程及要求相当严格,获得“帮忙”资金的前提肯定是受到机构资金的认可。在机构考核过程中,长期业绩的优劣就非常重要。
“机构往往会选择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通常是前10%,或者放宽到前20%。比如目前市场上有3000多只基金,取前10%,也就是从300只基金中挑选。”上述北京公募股票基金经理表示。
当机构或个人投资者纷纷选择排名靠前的基金时,连续几个季度业绩较差、排名靠后的基金产品就难免会不同程度地遭到赎回。从2016年至2017年年中,若以每半年统计一次的概率,比如华富智慧城市,该基金均处在最后10%的水平,其基金份额在2016年上半年缩水了58%,2016年下半年继续缩水了28%。
“现在排名靠前的基金都越来越大,业绩好的基金成长得越来越大,排名靠后的基金越来越小,几千万规模的特别多。如果业绩长期排名在中位数以后的,甚至三分之一以外的,基金规模会持续减小。有很多基金从10亿的规模很快到2亿或3亿的规模,这样下去很快到几千万的规模,就会面临清盘。”该股票基金经理进一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