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黑天鹅”ST行悦问题重重 疑被实控人掏空
在风险爆发前,ST行悦称得上是新三板企业中的佼佼者。2013年12月挂牌后,ST行悦在2014年-2015年分别以每股2.5元、3.9元、6.66元的价格完成了3次募资,共募集2.42亿元。2014年8月,ST行悦成为新三板首批做市企业之一,前后共有东方证券(16.490, -0.18,-1.08%)、海通证券(15.100, -0.06, -0.40%)等20家做市商为其提供做市服务。
公司主要业务是向酒店销售高端专业的智能硬件设备,同时为其提供全面的网络和服务解决方案,搭建酒店集团智联电视互动平台。ST行悦2017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务收入为909.53万元,较去年同期骤降81.88%;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2417.6万元,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为466万元;预付账款1.85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0.85亿元。
披露2016年半年报时,公司运营情况还比较正常,营收5021万元,同比增长29.37%。但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经营出现重大隐患。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9938.15万元,同比仅下滑3.32%,但净利润却从2015年的盈利1250.06万元变成亏损972.79万元。
如果只是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公司其他环节仍能正常运转,也只是“经营问题”。然而,ST行悦的问题远不止如此。这一切的转折点,或许可以从中萱(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中萱公司”)说起。
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预付账款大量增加,且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年末预付款达到1亿元,比2015年大幅增长153.26%。其中,中萱公司就达到9714.12万元。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表示,“执行了函证、询问、检查等审计程序,但仍然无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对2016年行悦信息与中萱贸易的往来款项的性质进行判断,无法证实预付中萱贸易的款项的商业实质是否存在。”
事实上,公司与中萱公司的资金往来金额远大于此。整个2016年度,ST行悦向中萱公司支付资金金额为3.05亿元,中萱公司向ST行悦汇回资金1.82亿元。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一位合伙人分析称,如此大额的资金往来,明显缺乏有效监管,不得不说ST行悦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ST行悦前任董事长俞丰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从2012年开始,中萱就是ST行悦的供应商,后者向其采购多媒体液晶电视一体机和多媒体机顶盒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