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数量骤减 A股定增市场成新“堰塞湖”
定增遇冷主要是因为相关监管规则的调整。一是,去年9月9日正式发布施行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改版。
《重组办法》对重组上市认定的兜底条款、相关方锁定期等作出更严格的限制。如,上市公司原有控股股东和新进的股东公开承诺股份锁定36个月,其他新进入股东锁定期从原来的12个月延长到24个月。
同时,为防止通过向其他特定对象转让股份规避限售义务,《重组办法》进一步明确:“在交易过程中从该等主体直接或间接受让该上市公司股份的特定对象”,也应当公开承诺36个月内不转让。
二是,影响定增的监管新规为今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7〕9号,下称9号文)。
9号文对定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定增股东纳入到大股东减持受限范围(IPO之前及非公开发行股东,合称为特定股东需遵守9号文),并由此延长了定增的锁定期。
两份新规都是源自监管层“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的指导思想,而直接融资中,再融资比例远高于新股发行。从去年数据看,A股市场上,首发募资规模为1865.36亿元,平均每家募资约6.22亿元;而上市公司通过定增、配股募集的资金高达2万亿元。
其中,A股自2016年以来实施了855次增发,合计募集资金约1.97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23亿元。
两大新规都意在封堵天量再融资,及野蛮减持这两大A股“出血点”。
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7月底在央视访谈时表示,从数据来看,IPO的数量千亿量级,再融资是万亿量级,证监会通过规范减持政策,收紧再融资,为IPO腾挪了空间,为资本市场配置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腾出空间。
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也在同一场合指出,直接融资包括,IPO融资、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其中IPO占比较低,即便增长100%、200%也是千亿量级,近期监管层导向是限制再融资,对减持进行规范,使得后两者数量是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