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解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金融体系坚定而持久的刹车
因此在中国,一行三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一个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之下加强协调和合作,可能是现实中最为可行、有效的一种监管架构。
习近平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意即防风险不仅是当下金融工作的重点,也是长远的工作重心,这就给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一个基本定位。这也意味着,对于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来说,风险永远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做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不可回避的一项工作。
另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包括股灾,以及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各种乱象,都给我国金融稳定和局部金融体系带来比较大的金融风险。在明确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新的定位之下,稳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过去漠视风险、技术套利、监管套利的空间都会迅速收缩。金融工作会议还提到了所有金融活动都必须纳入监管,在“防风险”的首要任务之下,整个金融行业以往奔腾向前的态势将被系上一根缰绳,而这根缰绳是会收紧的。
3、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变为“稳健”,意味着什么?
从学术层面来看,货币政策永远都应该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兼顾增长可持续、通胀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要兼顾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永远都是正确的。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有时提“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时提“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但也不免时常有所谓的“开左灯向右转”,也就是名义上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执行稳中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所传递出的信息,市场可能理解为,去掉“中性”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更积极?去杠杆是不是会变成稳杠杆?其实并非如此。
从2012年的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直到现在,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杠杆率,尤其是企业部门杠杆率已经上升到值得警惕的程度,所以提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给了货币当局更多的灵活调节的正当性。去掉“中性”二字,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以后会更宽松,相反可能会更加考虑到风险,考虑到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4、未来资本市场的两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