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首飞打开万亿市场预期 幕后供应商利润有望大幅改善
事实上,从全球大飞机市场竞争格局来看,C919的首飞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国产大飞机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还需要取得国家民航局、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航空公司等的认可和支持。”前述专家表示。“首飞后就要等适航验证了,具体的时间不太清楚。”
据了解,下一步C919还将需要完成首飞和适航取证工作。中国商飞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产大飞机取证之后将开始批量生产,希望前期每年生产20架,之后50架,到2020年将具备150架C919大型客机和50架ARJ21-700飞机的年批生产能力。
同时,国产大飞机也得到了来自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今年6月份,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明确表示,民航局将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鼓励使用国产民机和机载设备,不断提高适航审定能力,积极拓展双边适航,加强国际合作,全力支持国产民机产业发展。
中国商飞借力资本
中航系上市公司获益
“几乎没有飞机是完全从一家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记者从中国商飞公司方面获悉,C919从立项、设计、建造到后期一系列工作均按照现代化工业流程体系,使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完成。C919采用“主制造商一供应商”模式,是以中国商飞为主制造商,由24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宝钢在内的16家材料制造商和54家标准件制造商成为大型客机项目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
记者梳理得知,C919背后供应商队伍中,承接机体结构主要为中航工业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航飞机(19.300, -2.08, -9.73%)和洪都航空(17.370, -1.62, -8.53%);承接设备和系统的主要是霍尼韦尔、泰雷兹、美国伊顿三家外商以及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而配件供应商中也有为数不多的民营公司,如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同时,在材料领域包括博云新材(11.950,-1.33, -10.02%)、利君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