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混改初落地 走活棋局不能被顾虑绊住脚

经济观察报 社论 4月19日,云南白药(89.490, -1.86, -2.04%)控股有限公司新一届董事会亮相,这意味着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划上了阶段性的句号。对于这家正在向千亿级企业进发的老字号来说,这一步颇为关键,人们关心白药控股是否能够真正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应该说,这种关心不仅仅适用于白药控股,它也是市场对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普遍期待。
就此而论,尽管颇费周折,白药控股也只是走完了混改的第一步。混改之后,云南省国资委和新华都(9.190, 0.04, 0.44%)集团各自持有白药控股50%的股权,这被称为国企混改的 “白药模式”。不过股权结构的变动并不一定带来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结合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化学反应,不仅要靠这家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的智慧。
我们希望这是白药控股跃上一个新台阶的起点。因为这家百年老店是中国中医药界的标志性企业,如果混改能赋予这样一家公司强劲的创新与增长动力,它也足以撬动更多的地方政府、国有公司和民营企业,让他们打消种种顾虑,更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场变革中去。
相比之下,人们同样关注的央企混改还在探路。根据此前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消息,目前已经有两批19家试点企业名单获批,正在遴选第三批企业。涉及配售电、电力装备、高速铁路、铁路装备、航空物流、民航信息服务、基础电信、国防军工、重要商品、金融等重点领域。实际上,地方国企混改也远没有进入密集施工期。此前明确宣布推动混改的地方知名国企,如茅台、格力集团等,也没有进展详情披露。
这与市场和投资者对混改题材的亢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以为这种情形可以理解。坦率地说,此前利益相关方的顾虑依然存在,比如身在局中的国企忧心稍有不慎就会被指责国有资产流失,民资则始终在掂量自己的话语权究竟会有多大。对于混改企业而言,公司股权结构调整背后,还包括一系列的权衡。这些权衡最终决定了国企混改之后能否实现优势互补,以市场化的经营和激励机制脱胎换骨。不难理解,完善治理、强化激励在决策部门对混改的要求中处在绝对优先的位置,这也是混改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