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验光师的感叹:畸形的行业 将所有成本都加到眼镜里
这是否导致国内验光师参差不齐?张仕郎表示,国内大中型眼镜零售店的验光师大部分是合格的,有少数不合格。在他看来,大部分验光出错,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粗心,或赶时间,而小型的眼镜零售店验光技术会稍差一些。
张仕郎向记者解释,传统的验光流程一般需要25分钟,太久的验光并无益处,一般验光不超过40分钟,反复不同度数的镜片来回试,一旦超过40分钟,用户的眼睛会累,验光更加不准确,25分钟到10分钟,是比较负责的眼光速度。
“验光师培训1到2个月可以上岗,国内技术门槛本身并不算高,不能和程序员相比。”张仕郎还告诉记者,不少眼镜店虽打出“免费验光”,但是不配镜不写验光处方,因为电脑验光单不能作为配镜处方,主要是防止客户上网配镜。
张仕郎说,大部分眼镜店的人流非常少,这是由眼镜消费频次低导致的,一副眼镜从进货到卖出去,一般在1年左右,效率很低,服务半径小,频次低,导致传统眼镜店不得已用高毛利掩盖低效率。
以博士眼镜为例,2016年的存货周转率为1.45。眼镜行业资深研究人士、问道咨询首席顾问王翔飞解释,经过换算,通俗点解读为其库存是8个月周转一次。
博士眼镜也指出,眼镜特别是镜架和太阳镜等商品的材质、色码、款式及品牌较多,导致眼镜零售业的门店需要储备较多的货品以供顾客选择,因此一般存货余额较大,另外,顾客购买眼镜一般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需求,除隐形眼镜外,换镜周期一般较长,导致眼镜周转一般较慢。
张仕郎举例称,大中型零售门店一般要交17%的增值税,房租占23%左右,人力成本占20%以上,国产的一整套验光设备价格在5万到10万元,人力成本算上验光成本,基本上和房租差不多,这几块合计就占到营收的近50%,若再加上库存和财务成本等等,利润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小型眼镜店由于成本较低,利润反而更高。
验光和眼镜能否“医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