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董事会改选:宝能结局或成野蛮人示范
对监管而言,“野蛮人”的存在同样有正面价值。所谓“野蛮人”,并不是冲撞法规,他们只是在遵守现有法规前提下,从规则留下的空间获取利益。要么这种获利并不一定是“坏”的,要么,如果确实伤害了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则说明法规需要修正或修补。也可以说,市场原本没有“野蛮人”,是规则的缺失和不足,将文明市场参与者变成了“野蛮人”。利用现有法律留白获利的“野蛮人”永远不会断绝,永远“逼迫”监管机构健全法规,优化管理能力。
正因如此,如何对待那些吃相未必雅致,却又基本遵循现有法规的“野蛮人”,在任何成熟健康的市场系统中,都变得非常微妙。
要罚“坏孩子”也要体现正面价值
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或喜好,做过不少“调控”生态的努力。在介入一个生态系统时,扮演的是上帝角色。但人毕竟不是上帝,是人就有弱点和局限,乃至偏见。所以对自然的“调控”也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时候,比如澳洲的野兔难题。
市场的监管者,实际上也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但同样,由此也会有误判,甚至产生寻租空间。因为“善恶”的判断,必然是主观的、相对的。在一个物种或系统的进化中,在既有法规框架内,有时很难确认某些新事物是“作恶”还是“创新”,但监管层最终要作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监管法规的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信息的透明可见,近于生态系统中的自然铁律,对市场的健康运行就变得异常重要。
监管被“钻了空子”,当然不能无所作为,但也有一些国际通行的原则,比如一事一罚,旧事旧规,新事新规,不追溯惩罚,尽可能降低选择性执法的可能,哪怕是为了“正确”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那些“坏孩子”“野蛮人”,在一个健康系统中体现出应有的正面价值。或言即使在个案中采取了先治标后治本的做法,但能否尽快恢复法治精神的主线,也是人们衡量市场是否健康完善的参考因素。
“宝能系”走向成中国市场经济“健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