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校长郑强:舞台上的人总希望听到有掌声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辗转迁徙,最后于1940年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办学。郑强说,是贵州收留了母校,这个恩要报。
后两个恩是报两位老师的恩,他大学时期的两位恩师都曾在湄潭读书。
上任伊始,郑强就什么都看不惯。
他告诉新京报记者,首先看不惯的是学校的大门,破烂不堪。进入校门,迎宾道右侧的一个树林里七扭八歪地长着杂乱的树木,地上积满了落叶,树林中水池的水溢出来,满地都是。校园里的花草,杂乱无章地长着,没人管理。
“还有贵州大学北校区的一些破旧的厕所,一到夏天,臭气熏天。”
他最看不惯的是学校的风气,郑强发现,学校对教师8年没有考核,有的教授一年一篇论文都没写,下去巡考,发现主考老师在上面玩手机,学生在下面翻书。
当时,学校有一名老教师在学校开餐馆,这个餐馆从来没有交过水电费。
“还有作为一个省的最高学府,竟然没有一辆校车。老师从市里来上班要挤公交。”
郑强首先对学校的树林下了手,砍掉了一些树,在树林里铺上了道路。
熟悉当时情况的一位老师说,“当时学校有人反对,还举了牌子,说那些‘参天古树’代表贵大魂。”
最后,树还是砍掉了,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联想到了动画片《熊出没》里爱砍树的光头强,郑强也落下一个“光头强”的绰号。
然后,重修学校大门,买了校车,拿掉了学校的那家餐馆,拆掉了厕所,开始对教师进行考核……
“那时候,他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人反对。”一位老教师说,“我就不明白了,当时学校师生听说学校来了浙大的领导来当校长,都兴奋得要蹦起来,但他一来办事,却都不满意了。”
“那时候,这些反对声音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郑强,他想干的事情都干了。”化工系这位教师说,“每次遇到反对的声音,郑强就习惯说,我是你们省里请来的。”
贵州大学一位行政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郑校长看不惯什么事情,不但去做,还说,在公开场合说,就像他的演讲一样,毫不避讳。”
贵州大学学生干部张豪(化名)说,郑强的改革还是很有成效。看得到的是学校各方面都有改善,随处可见看书的人、教室里也经常有人自习了。
张豪认为,是郑强的人格魅力,把整个校园风气都带动起来。
“脚踏着地手撑着天”
郑强到贵大当校长,马上快四年了。
贵大内部对于郑强的评价,几乎和外界一样,一名学生说,“毁誉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