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军训训练内容滞后方法模式陈旧
美国政府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核战常识”课程,邀请核专家、物理教授和国际问题专家主持“核战争”讲座。各州举办夏令营时,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系统全面地了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印度政府几乎在所有的大、中学校开设了国民学兵团的训练课程,以供学生自由选择。高年级组队员每年训练120节课,低年级组队员每年训练150节课。训练内容有射击、队列、驾车、登山、滑雪、跳伞、野营及地图判读、军事文书、野战技能等。女子组训练的重点是急救、基本护理、无线和有线通信以及民防知识等。
俄罗斯学生军训采用的是国防部负责的分散训练加野营集训的合同制模式。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要结合本专业,通过预备役军官训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军事专业技术,例如野战救护、机械维修、桥梁架设等。日本在学校教育中十分强调精神教育、体能训练与军人教养。国外这些丰富多彩的军训内容,有效调动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013年6月20日,我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上课,通过太空现场实验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国防科技知识的热爱。
据报道,2015年外交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名大一新生组成军事特训营,它的最大特点是仿真军营和战地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前只能从荧屏中看到的军事场景。特训营打破传统的军训方式,根据现代战争特点,首次增加了生化演练、空袭防护等实用性课目。此外,特训营还设有紧急集合、拉练、战术情况处置、架设帐篷、宿营、挖卧射掩体等课目。
鉴于此,我国学生军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紧跟国际形势变化和军事实践发展,不断改革军训内容,加大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的学习与操作,增加战场自救互救、疏散隐蔽、探险与远足、无线电通讯等课目训练,加强安全形势、尚武精神、爱国拥军等专题教育,凸显学生军训的政治性、军事性和时代性。在训练手段上,通过现代声、光、电等模拟仿真技术,让学生了解到火炮、坦克、飞机、舰船的战术、技术性能;推广运用轻武器模拟射击和战术仿真对抗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得到实战体验。
让军训走向专业化、基地化
军训教员缺乏、专业性不强是制约军训质量的“瓶颈”问题。组训单位要在充分发挥派遣军官和帮训部队作用的基础上,打破教员“自我培养、自我保障”的传统做法,及时协调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干部、专武干部、人武部职工,以及驻军院校教员参与军训工作,建立“教员协作网”和“教员人才库”,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增强教员素质,提高学生军训专业化水平。
同时,依托训练基地(训练中心)进行基地化训练,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军事训练的发展趋势,学生军训也不例外。将学生集中起来,到某一特定的而且相对固定的场所集中训练,使学生脱离原来的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贴近实战化训练氛围的环境,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军训目的的实现。
基地化学生军事训练,可能面临资金、土地、管理等方面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军民融合加以解决。如与国防教育基地、民兵军事训练基地、民防教育训练基地等联建共用,提高融合效益。基地化训练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教育厅和省军区(警备区)负责总协调。在每年各高校编制年度(级)教学大纲前,由总协调机关下发各高校进入基地训练的时间表,明确起止时间和各项要求;各高校根据时间表确定军训时间,并调整好教学计划,做好新生入营训练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建立组织领导机构、选配带训老师、搞好新生体检和编班等;基地在组织训练的同时,要做好下一年度新生军训的各项保障工作;承训部队按大纲要求组织训练。通过基地化训练,正规有序抓管理,团队协作搞教育,真枪实弹练胆气,使受训者得到近似实战的锻炼,达到军训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