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问题药品背后都有啥问题? 假药利润高达500%

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16-09-29 11:00:55

  朱某生产的假药每盒成本只有十几块钱,却能卖出140元至320元的高价。短短5个月时间,朱某等人就共计销售约55万粒“减肥”胶囊,销售金额约120万元,非法获利约100万元,粗略估计利润竟高达500%。

  案发后,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对查扣的“中药减肥丸”进行抽样检测,上述“中药减肥丸”中含有国家规定的违禁成分“西布曲明”,对人心脑血管有损害作用。安吉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上述“中药减肥丸”作出属于假药的认定。

  利益催生监管腐败

  药品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在市场运行中由政府食品药品管理部门进行监管。

 

  我国药品监管主要由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同时,卫生部门、工商部门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也共同参与药品的市场监管。

  药监部门作为药品安全监管的第一机构,本该负有责无旁贷的监管责任,但监管过程疲软、玩忽职守现象却频发。

  对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公共产品供给中,特别是食品药品监管还存在很大漏洞。药品开发研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药品开发后要层层审批才能拿到上市的批文,一些企业为了尽快上市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这就形成了一条利益链,由此导致药品监管的腐败案频发,药品安全问题不断暴露。”

  杨建华表示,不仅如此,拿到批文的药品要想向某一个省市流通,还得拿到这个省市的准入证,整个药品研发过程最快也要五六年,这就为仿制药品、假药的生产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杨建华认为,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关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么不监管,要么选择性的进行监管,很多药品安全问题都是媒体曝光以后才发现的,执法部门工作中发现的很少。而对于发现的问题,药监部门对企业或相关单位的处罚力度也相当小,不足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我国一直致力于对药品实施过程全程监管的动态监管体系。但事实是,表面上看几乎每一个监管环节都没有出现问题,却在市场上发现了数以亿计甚至销售时间长达几年的假药。

  2015年,义乌市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特大跨国制售假药案,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50余人,其中外籍主犯4名。查扣近40个类别的假冒英国葛兰素史克、法国赛诺菲等品牌公司各种药品(片剂、胶囊、针剂)达50余吨,涉案物品货值金额近10亿元,并以此案为突破点,全面查清了跨省、跨国生产销售假药的生产窝点及购销网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